厌食

以较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厌食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多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季暑湿当令时,可使症状加重。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可转为疳证。中医治疗以调和脾胃为主。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表现与本病相似。《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胃不和,纳化失健,则造成厌食。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就会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厌食一证与脾胃相关。风寒暑湿侵袭人体,或过食生冷,饮食过量,或劳倦气虚,脾胃虚弱,均可使脾胃纳化功能失调,引起厌食。也有因情志怫郁,肝气不舒,乘脾犯胃,或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而致厌食者。

辨证论治

厌食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有外感、内伤之别,虚实之异。故需全面分析病情,辨证施治。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芳香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之法,有燥湿助运、消食助运、理气助运、温运脾阳之不同,但需注意,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热,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常见证型:
①脾运失健。证见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治宜调和脾胃,运脾开胃。常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②脾胃气虚。证见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常以异功散加味。
③脾胃阴虚。证见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常以养胃增液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当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偏食、挑食,不强迫进食,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勿随便服用补品药品。经治疗后,胃口渐开,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切忌肥甘厚味,以及壅塞滞气之物。长期厌食者,服药要有方有守,徐图疗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