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

以小儿口涎不自觉溢出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称滞颐。俗称流口水。

小儿流涎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口涎外溢,不能控制,进食时则流出更多。日久可使口周和舌尖发炎、溃疡、疼痛,并可见湿疹。隋代《诸病源候论》对小儿流涎已有较全面的论述。《保婴撮要·滞颐》云:“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西医学称为流涎症。

病因病机

病因为食伤与正虚;病位在脾胃;病机为乳食过度,脾胃积热,浊热上犯,廉泉不固,使唾液外流;或脾胃虚寒,体弱受寒,过食生冷,脾阳耗损,脾失约制而致。

辨证论治

辨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实热者治以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常见证型:
①脾胃湿热。证见口角流涎,涎液黏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泻脾和胃,常以清热泻脾散加减。
②脾胃虚寒。证见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小儿流涎的调护应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防止损伤脾胃。保持小儿口腔清洁。勿常吻、捏患儿腮部,以免刺激涎液分泌。勤换兜布,用柔软纱布揩拭涎水。下颏处可涂油脂,以防口水浸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