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肛管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
肛管直肠癌的特点是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便血,腹痛等。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因具有进行性生长及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边界不清,癌细胞最后侵入淋巴管和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一般直肠癌多为腺癌,好发于直肠上段及乙状结肠的交界处;而肛管癌原发于肛管皮肤,多为鳞状细胞癌。
中医学认为忧思抑郁,脾胃失和,湿热内生,下注肛门,火毒内蕴,气滞血瘀,结而为肿是本病之标;正气不足,脾肾两亏,乃本病之本。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腺瘤和绒毛乳头状瘤、慢性炎症疾病、慢性刺激、致癌物质、病毒因素等有关。
直肠癌初期表现为直肠黏膜有一突起的小硬结,无明显症状,病情进—步发展,可出现不同症状。便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初期血色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同时伴有黏液,呈持续性,此时易被误认为内痔。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粪便中有血、脓、黏液,并有特殊的臭味。排便习惯改变是直肠癌另一个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但无粪便排出。有时便秘,同时肛门内有不适或下坠感觉。病变后期,由于癌症侵犯使肠腔狭窄,粪便少,大便形状变细、变扁,并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征象。晚期癌肿尚可出现转移,首先是直接蔓延,由肠黏膜蔓延到黏膜下层,呈环状进行,容易形成肠腔狭窄。癌肿侵及肠壁1/4时,约需6个月;环绕肠腔一周,需18~24个月。后期穿过肠壁,侵入膀胱、阴道壁、前列腺等邻近组织,若侵及膀胱、尿道时有排尿不畅及疼痛。另外,可经淋巴向上转移至沿直肠上静脉行走的淋巴结。如由静脉扩散,可由门静脉转移到肝脏,或由髂静脉和其他静脉到体循环内,转移到肺及其他器官。10%~15%的患者在确诊时癌症已经过门静脉血行转移至肝脏,出现肝肿大和黄疸。若癌细胞沿着神经扩散,侵及骶骨神经丛时,在直肠内或骶骨部可有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癌细胞由癌肿脱落,可种植到肠黏膜的其他部分或腹腔内。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80%的直肠癌位于手指可触及的部位,手指可触及肠壁上硬结性肿块或溃疡,推之不移,肠腔上常有狭窄,指套上染有血、脓和黏膜,有特殊的臭味。晚期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神疲,贫血,极度消瘦等恶病质表现。
肛管癌较少见,早期肿块较小,呈瘤状,一般不痛。进一步发展,在肛门部可看到突起包块或溃疡,基底不平,质硬,呈红紫色,并可能有转移结节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临床中可借助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直肠镜检查,不仅可以看到直肠内病变的范围,而且可以钳取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若指检未发现直肠病变,但临床症状可疑,则应作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亦可行钡剂灌肠检查,发现肠腔狭窄或钡影残缺等,有助于诊断。此外,还可进行大便潜血试验、CT、MRI等检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本病确诊的唯一依据。
本病一旦确诊,应早期行手术治疗。若癌肿局限于直肠壁而且只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常采用的术式有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Dixon术)、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当晚期肛管直肠癌已广泛转移,不能行根治性手术时,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以解除梗阻,减轻患者痛苦;此外对于进展期直肠肛管癌,可视情况行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的直肠癌术前放疗可以改善局部情况,化疗配合根治性切除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中医中药治疗亦可改善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预防与调护:避免高脂肪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注重锻炼身体;做到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积极治疗肛门部病变,一旦发现肛门不适,肛缘有硬结或出血、肿痛应及时检查,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40岁以上,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及便血,应早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