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俗称疔疮。

病因

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偶可因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四肢及臀部,与局部皮肤不洁、擦伤、皮下毛囊与皮脂腺分泌物排泄不畅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因金黄葡萄球菌多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感染部位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限制了细菌的扩散,炎症特征多为局限性而有脓栓形成。

临床表现

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增大形成红肿结节,周围组织潮红肿胀(见图);自觉灼痛和压痛,附属淋巴结可肿大,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不适。炎症进一步发展,中心化脓形成脓栓,在排出脓液后,炎症逐渐消退,结疤而愈。疖肿通常数目不多,单个或数个。若多个疖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则为疖病。长在面部口鼻部位(即“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应注意避免挤压,若挤压,有导致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脑脓肿的危险。此外,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糖尿病),或皮肤不洁、擦伤等有关。

疖-疔疮

诊断

本病易于诊断。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作血常规检查;老龄或疖病病人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或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需鉴别的病变有:皮脂囊肿(俗称粉瘤)感染、痤疮轻度感染、痈等。痤疮病变小并且顶端有点状凝脂;痈病变范围大,可有数个脓栓,除有红肿疼痛外,全身症状也较重。

治疗

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促进炎症吸收和缓解症状。对红肿疼痛明显的疖肿,需早期系统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同时外用消炎药,如10%鱼石脂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软膏等。对早期轻症的疖肿可仅采用局部治疗;如疖肿中央已形成脓栓,应切开排脓引流。忌挤捏和早期切开。可配合使用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对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应检查有无糖尿病、贫血等全身性疾病。有糖尿病者应给予胰岛素或降血糖类药物。

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暑天或在炎热环境中应避免汗渍过多,勤洗澡和及时更换内衣,婴儿更应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表皮受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