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

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1999年以前称此类牙周炎为成人牙周炎,实际上,它也偶可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且病情进展较平缓。从中国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轻、中度牙周炎较普遍存在,而重度牙周炎则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少数牙,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牙周炎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

病因

人体的牙周组织中具有天然免疫防御系统,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直接接触、相互作用通常并不致病,而是共生、共存,在和平的共存中均可以受益。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和宿主-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临床健康牙龈的必要条件。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牙龈炎就可能发生。如果有足够的菌斑堆积和滞留,而且细菌产物造成了更大炎症反应,牙龈的炎症反应会引发并维持对口腔微生物的炎症反应,一些特定的个体(或位点)的牙龈炎会继续发展为牙周炎,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如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功能减低)会迅速发展为重度牙周炎。

菌斑微生物

堆积在牙面和龈沟内的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龈慢性炎症的始动因子。菌斑及其产物引发牙龈炎,使牙龈充血和肿胀、龈沟加深、龈沟液增多、牙龈易流血。长期存在的牙龈炎症改变了局部微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牙周致病菌的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强的生物膜,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它们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范围扩大到深部组织,导致牙龈炎发展成为牙周炎。

与牙周炎紧密相关的菌群,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齿垢密螺旋体以及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微小微单孢菌、具核梭杆菌和直肠弯曲菌等。

个体对牙周炎的易感性

慢性牙龈炎的患病率很高,但只在某些个体、某些条件下发展为牙周炎。不同机体或同一机体在不同条件下口腔和牙面的菌斑微生物组成有差异,机体对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也不尽相同。机体在应对微生物挑战的过程中发生的免疫炎症反应,既有防御保护的一面,也会产生一些造成组织损伤和破坏的因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显示,牙周炎是多基因、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宿主对细菌挑战的应答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由于机体本身的先天和后天免疫机制的不同,对菌斑微生物的挑战可呈现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反应,对牙周组织所造成的作用也不同,决定着牙周炎发生与否,以及病情轻重、范围大小、发展速度等。遗传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如吸烟、精神压力),也是影响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组织病理学改变

牙周袋是龈沟的病理性加深,是牙周炎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牙周袋上皮是细菌生物膜和结缔组织之间唯一的结构性屏障。袋内壁上皮显著增生,上皮钉突呈网状突起伸入结缔组织内并向根方延伸,袋壁上皮水肿、有白细胞密集浸润。上皮也可发生退行性变而变薄,常有表面糜烂或溃疡,暴露出下方的炎性结缔组织。有人估计,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全口深牙周袋内壁的溃疡面积相加起来约相当于成人手掌的面积。有证据表明,大量活的G-菌及其毒性产物常能由此进入结缔组织和血循环。除袋上皮的变化外,结缔组织也发生水肿及退变,炎症细胞密集浸润,主要为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有散在的中性多形核白细胞,血管数目增加,扩张、充血,进而导致循环阻滞,偶见单个或多个坏死灶。

牙周炎是慢性炎症病损,在组织破坏的同时也并存着修复过程。破坏的特征是液体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的降解和减少,伴有退行性变;修复的特征是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新生,借以修复炎症引起的组织损害。但由于局部刺激物的存在,袋壁组织不可能自动愈合。炎症与修复过程何者占优势,决定了牙周袋软组织的色、形、质等临床表现。若炎症和渗出占优势,则龈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表面光亮;若修复过程占优势,则袋壁坚韧,牙龈表面可呈粉红色。但因牙周袋最严重的病变发生于内壁,该处仍有慢性的溃疡或炎症、坏死,此时探诊牙周袋后仍会有出血,这对了解袋内壁的炎症状况很有帮助。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破坏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高度降低,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

临床表现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患者为成年人,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男女性别无差异。慢性牙周炎的起病和发展非常缓慢,加之其是由慢性牙龈炎发展而来,患者往往不能明确说出它的起病时间,其早期症状也常被忽视,多在中、晚期症状明显时才就诊。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增加,这也可能是多年病情积累加重或新增加了患牙。

患者可有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内异味,牙龈的炎症可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水肿松软,并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甚至增生,探诊后有出血,甚至流脓。炎症程度一般与菌斑牙石的量以及局部刺激因素相一致。少数患者病程较长或曾经接受过不彻底的治疗,其牙龈可能相对致密,颜色较浅,但用探针可探到袋内有龈下牙石,并可引发出血。

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的主要特征是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根据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波及的范围(患牙数)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全口牙中有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位点(site)数≤30%者为局限型;若位点数>30%,则为广泛型。也可根据牙周袋深度、结缔组织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程度(severity)来分为轻、中和重度。

该病晚期常可出现其他伴发病变和症状,如牙松动、牙齿移位、倾斜;龈乳头退缩造成食物嵌塞;牙周支持组织减少,造成继发性创伤;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刺激敏感,还可发生根面龋;深牙周袋内脓液引流不畅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急性牙周脓肿;深牙周袋接近根尖时,可引起逆行性牙髓炎;牙周袋溢脓和牙间隙内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等。

慢性牙周炎(重度)

牙周炎一般同时侵犯口腔内多个牙,且有一定的对称性。各部位的牙齿患病机会和进展速度也不一致,磨牙和下前牙以及牙齿邻面因为菌斑牙石易堆积,较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诊断和鉴别诊断

慢性牙周炎多见于成人,一般有较明显的菌斑牙石和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是诊断的重要标志。牙槽骨吸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通过X线片来观察,但X线片主要显示牙齿近远中的骨质情况,而颊舌侧骨板因牙与骨组织重叠而显示不清晰。牙周炎的骨吸收最初表现为牙槽嵴顶的硬骨板消失,或嵴顶模糊呈虫蚀状。嵴顶的少量吸收使前牙的牙槽间隔由尖变平或凹陷,在后牙则使嵴顶由宽平变凹陷,以后牙槽骨高度降低。正常情况下,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1~2毫米,若超过2毫米则可视为有牙槽骨吸收。骨吸收的程度一般按吸收区占牙根长度的比例来描述,如吸收为根长的1/3、1/2、2/3等。

治疗原则

在确诊为慢性牙周炎后,还应根据病情确定其全口和每个患牙的严重程度、目前是否为活动期等;还要通过问诊、仔细的口腔和全身检查等,尽量找出与牙周病或全身病有关的易感因素,如吸烟、不良生活习惯、解剖因素、全身健康状况等,以利于判断预后和制订治疗计划。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由于口腔内各个牙的患病程度、解剖条件、局部刺激因子的多少各异,因此还须针对各个患牙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于总体病情及个别患牙的治疗计划。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清除菌斑生物膜,控制感染

牙菌斑和其矿化后形成的牙石是导致牙周感染的根本原因,因此清除牙面的细菌生物膜和牙石是控制牙周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治疗。用机械方法清除牙石和菌斑是最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

除了清除龈上牙石外,最重要的是通过深部刮治术清除龈下牙石和菌斑,同时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细菌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亦称为根面平整术(root planing)。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强调了龈下深部刮治的主要目的应是尽量清除牙石、减少细菌数量和搅乱菌斑生物膜,以利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消灭残余细菌,并防止或延缓龈下菌斑的重新形成,而清除内毒素则是相对容易的。因此,在深部刮治时不可过度刮削根面牙骨质,也不过分强调根面的光洁平整,以免发生牙齿敏感。为此将龈下刮治称为龈下清创术比较恰当。

洁治术和刮治术是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任何其他治疗手段只应作为基础治疗的补充手段而不能替代之。

此外,凡是能促进菌斑堆积的因素,例如粗糙的牙石或修复体表面、不合理的修复体、牙齿解剖异常、未充填的龋齿等,均是牙周炎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尽量消除或纠正这些因素。

牙周手术

基础治疗后6~8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毫米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翻瓣手术。手术可在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病情严重的患根等,通过手术改正牙周软硬组织的外形,形成一种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的生理外形。另外,通过牙周组织引导性再生手术能使病变区的牙根面形成新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正常附着。20世纪90年代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进行牙周组织的再生,使牙周炎的治疗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建立平衡的关系

通过松动牙的结扎或黏结固定、各种夹板、调􀂯等治疗,使患牙消除继发性或原发性咬合创伤从而减轻动度,改善咀嚼功能并有利于组织修复。但夹板的设计和制作必须不妨碍菌斑控制。有缺失牙需要修复的患者,可利用固定式或可摘式修复体上的附加装置使松动牙得到固定。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来矫正错􀂯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

全身治疗

大多数患者在龈下清创术后,牙周组织能顺利恢复健康状态,不须使用抗菌药物。少数患者对基础治疗反应不佳,或有个别深牙周袋以及器械不易到达的解剖部位,刮治难以彻底,残留的炎症得不到控制,或有急性发作等,则可适当地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但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清除菌斑、牙石的辅助治疗,抗菌药物绝不能取代除石治疗。

对于一些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如某些心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在牙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给予特殊处理。如在进行牙周全面检查和治疗(尤其是手术)前后须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全身和局部的感染,一般使用全身给药。同时,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

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

拔除患牙

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无保留价值者,应尽早拔除,这样可以:
①消除微生物聚集部位。
②有利于邻牙的彻底治疗。
③避免牙槽骨的继续吸收,保留牙槽脊的高度和宽度,以利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
④避免反复发作牙周脓肿。
⑤避免因患牙松动而使患者只用另一侧咀嚼。
拔牙后,最好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第三阶段永久修复之前,制作暂时性修复体,以达到改善咀嚼功能、松牙固定和美观的要求。

疗效维护和防止复发

大多数慢性牙周炎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为了防止病情的复发,应在基础治疗结束时即进入维护期。维护期的监测内容包括口腔卫生情况、牙周袋探诊深度、牙龈炎症及探诊后出血、根分叉病变、牙槽骨情况、修复体情况等,并对新发现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治疗。复查的间隔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控制菌斑的程度来裁定。鼓励和动员患者坚持维护期治疗是使牙周炎疗效长期保持的关键条件之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