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治疗师与来访者良好关系基础上,以助人、治病为目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相关理论技术,有计划实施的人际互动的过程。
心理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积极影响来访者,达到缓解痛苦、改变行为、适应社会、促进人格成熟与发展的目的。
心理咨询是一个与心理治疗互相联系又互有差别的专业领域。两者助人的目的、理论、技术常常是一致的,都是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性的心理疏导、干预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精神障碍患者(如神经症、行为障碍、轻中度抑郁症等),对病理心理、行为进行矫治性的帮助;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正常人,着重处理的是生活、学习、工作、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困惑、矛盾、压力、痛苦等问题;心理治疗周期较长,注重人格的成长,而心理咨询一般用时较短,主要是针对的一些具体问题。
心理治疗的主要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性治疗
精神分析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创立的,标志着心理治疗真正的开端。其特征是注重人的潜意识和人格发展,提出了心理动力学学说。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的学说。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指清醒状态下对环境,自身思维、情绪、情感、行为等的感知和觉察;前意识是指游离在意识边缘,不集中注意力或努力回忆不易被觉察的思维、情绪、情感等;潜意识是指存在于意识范围之外,努力注意也难以觉察的心理内容,这部分意识是精神能量的来源,是行为动机形成的场所,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方式(如做梦、口误等)表现出来。人格由本我(原我)、自我、超我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共同管理人的行为。三者之间动态平衡,人格发展就会正常。反之,如果各种力量的冲突不能很好解决,则导致神经症或其他障碍。
精神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①自由联想。来访者半卧在沙发或躺椅上,治疗师在其后,来访者将意识里的思维、思想、情绪、情感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不管是否符合逻辑、多么荒谬,治疗师借此探寻心理症结所在。
②移情的识别处理。移情是指来访者将自己对他人的情感体验转移到某人(如治疗师)身上,包括正性移情如爱慕、钦佩、信任,也包括负性移情如埋怨、憎恨、愤怒,治疗师通过处理移情理解来访者过去的冲突、经历、人际关系如何影响当前的经验,帮助来访者完成内心及人际模式改变。
③反移情识别和处理。反移情是指治疗师被来访者唤起的情感反应,可能对治疗起到破坏性的作用,治疗师应正确地识别反移情,必要时接受督导,使得治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阻抗识别与处理,阻抗是指来访者惧怕潜意识里的冲突、欲望被分析出来而采取的防御措施,会阻碍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应收集资料向来访者解释阻抗的存在,通过在潜意识层面进行解释使来访者获得领悟,从而导致行为、态度等的改变。
④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里的欲望的满足,因此对梦进行解析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潜意识,将隐意变为显意,让来访者意识到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深层含义。解释、修通、领悟:治疗师解释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消除阻抗和移情,帮助来访者领悟症状背后的真正含义。帮助来访者解决冲突的过程称为修通,理解冲突的根源称为领悟。
成功的精神分析的标志是改变来访者的人格结构,帮助其应对各种问题,适应环境。
2.认知-行为治疗
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来访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为的一门治疗技术,主要以I.P.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以及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学说为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厌恶疗法、强化、生物反馈疗法等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受古希腊斯多亚学派行为取决于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哲学思想影响,A.T.贝克和A.艾利斯各自独立发展出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CB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整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通过一系列针对患者的错误观念、态度等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干预,减轻或矫正患者的精神病理现象,促进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相对于其他流派,认知行为治疗疗程短、结构化、操作性好、疗效研究证据充分,已成为欧美国家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包括个案概念化、识别自动思维及核心信念、归因训练、认知重建等。个案概念化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是系统收集来访者信息,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对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不断修正及确认的过程。自动思维是指个体对事件或处境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解释,这些想法的出现是基于个体最基本的核心信念——图式,也就是童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对自我、他人、世界、未来的认识;自动思维使个体产生非适应性的认知评价,对情绪、情感、行为等产生影响;识别和评估这些自动思维和图式是十分重要的。归因是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归因方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归因认知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归因方式分三个维度,即内部-外部、稳定-暂时和全面-特定归因;归因训练是通过引导和改变患者对其症状或问题的解释来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认知重建是指挖掘原有的非适应性的认知方式,以适应现实环境的认知模式加以强化和实践的治疗技术。
3.人本主义治疗
又称咨客中心治疗,是基于20世纪4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重视人的情感体验与潜能,提倡治疗师应该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以平等、友善、关切、真诚和开放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代表性先驱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C.R.罗杰斯。
人本主义治疗的理念坚持非指导性的原则,倡导“以人为本”“以咨客为中心”的思想,心理治疗对象被称为“咨客”而非“患者”,不以“问题”为中心,弱化对心理病理的关注。重视个体的自主性,营造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促进来访者自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具备成长的潜力,当个体体验受到闭塞,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或发生冲突,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个体就会出现病态心理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环境使个体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适应不良行为。人本主义治疗不进行疾病诊断,不太注重治疗技术或技巧,十分注重治疗环境、气氛和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一个安全、自由的关系可以使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内在情感、接受其本来面目,促进其沿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治疗倡导非指导性原则,治疗师不以专家的身份去理解、影响来访者;平等对待来访者,帮助其抒发自己的情感,激发其潜能。人本主义治疗已经成为一般心理治疗的基础,而且也被其他流派广泛采纳和使用。
4.家庭治疗
是一种从家庭视角来审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通过语音、互动等治疗技术来促使家庭有所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成员所表现出的行为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体行为影响系统,系统也会影响每个成员。家庭治疗的特点是强调个体与家庭成员间人际动力学关系,关注整体和系统中各种互动性联系,较少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内在心理结构。该法与其他疗法关系密切,有很好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