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针对他人并且试图造成伤害的行为。攻击者认识到行为会造成伤害,并且受害者试图避免伤害。没有主观意图的意外伤害不属于攻击行为这一范畴,出于帮助目的造成的伤害也不属于这一范畴,因为受害者并没有试图避免伤害。暴力行为是攻击行为的极端形式,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死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化社会的暴力行为有增无减,某些重要因素如家庭影响、负性事件、被排斥、持有枪支武器、暴力媒体内容、酗酒等均被认为与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上升有关。
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包括人格特质,态度,遗传易感性等。特质方面的研究发现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个体较为敏感,对于外界的事件感知常常是有偏差的,有敌意的。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膨胀的及不稳定的自尊(自恋)。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男性倾向于直接的攻击行为,而女性倾向于间接的攻击行为。信念,特定的信念类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如果通过攻击行为可以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话,会增加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态度,态度指对自身,他人,事物的总体评价,如果对某些群体的攻击行为持正面态度的个体会增加其对这一群体攻击的可能性,如对女性持有暴力态度的人与针对女性的性侵犯高度相关,但这并不是针对所有人,并且只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发生,这其中也与女性对他们的挑衅有关。评价,某些个体认为应该或者必须去做,对于某些人来说,暴力行为是很好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2.环境因素
冲动线索是指引起记忆中攻击概念的事物线索,如接触枪、武器图片或词语、暴力影片或游戏的情况下会增加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挑衅,可能是最重要的引起人际冲突的原因。挑衅包括辱骂,蔑视,语言攻击,器械攻击,企图干扰他人达成目标等。挫折:指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受挫。如果某个人被攻击者认为是某些人导致了其没有达成目标的话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疼痛和不适,在疼痛、高热、噪声、琐事等不适状态增加了攻击行为发生可能性。药物:酒精和咖啡因会间接地增加攻击行为。动机:动机可以增加冲动的可能性,当代的广告业增加人们获得更多商品的欲望,改变商品的内在或外在的性价比,增加人冲动的可能性。
攻击行为的机制
挑衅、愤怒的刺激线索导致起情绪评价作用的杏仁核和其他边缘系统脑区的高反应性,及前额叶自上而下的抑制调节功能低下可能是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脑内低下的5-羟色胺能,过度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失平衡,特定神经肽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环路的异常。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在冲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与攻击行为相关的精神障碍
罹患精神障碍特别是首次发病患者是出现攻击行为的高危群体,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物质滥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等。
攻击行为的处理
首先要对危险性和不良后果进行评估,对男性、既往有过暴力冲动行为、物质滥用、人格障碍、遭受不公正对待、言语威胁、易激惹、敌意、激越等的个体要高度的重视。重点评估是否持有武器、周围环境中可用于攻击的物品、逃生出口、现场人力等。面对有攻击风险的个体不要惊慌,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正面面对患者,安抚情绪,不可激惹患者,必要时给予一定程度的许诺,移除可能用作攻击工具的物品,寻求人力帮助,必要时保护性约束,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