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常用过分感情用事的夸张言行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的一种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偏执型人格障碍相同,都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生物因素:目前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家谱调查指出,有人格障碍家族史的人群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亲近程度成正比,血缘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调查发现,单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双卵双生子高。寄养子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遗传背景的寄养子成年后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染色体研究显示,XYY综合征者早年即出现严重的人格异常。另外,有学者提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低阈值与下丘脑的低兴奋阈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发生。
②心理因素: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因素研究仍不明确,有学者指出感觉-依恋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的发展可能起着关键作用,过度刺激这一阶段可能导致低刺激阈、过分敏感和日益增强的心理依恋。
③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受虐待史等都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
临床表现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为:
①自我戏剧化、做作性、夸张的情绪表达,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
②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③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爱发脾气。
④不停地追求刺激、能被他人赞赏、自己能成为注意中心的活动,如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别人注意。
⑤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甚至于卖弄风情,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⑥对自己外观容貌过分计较。
⑦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任,感情易受伤害,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常常不择手段。
诊断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类似于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依据病史,需要从多方面采集病史资料,并采用临床访谈、标准的评估、自评问卷等手段辅助诊断。诊断要点如下:
①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②不是由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所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学病理变化。
③人格显著持久地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所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持久、泛化、固定的行为模式。
④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异常,智力和意识状态完好,一般没有幻觉、妄想。
⑤缺乏自知力。
⑥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⑦治疗效果欠佳。
治疗和预后
表演型人格障碍可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只能针对性地小剂量用药来改善其精神症状或情绪和行为障碍。情绪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可能有效。
②心理治疗:长期的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使用最多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矫正旧的行为模式。
③有研究表明,足够次数的无抽搐电休克(MECT)可以改善合并焦虑、抑郁或恐惧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