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的一类药物。
抗抑郁药物不仅可使急性期抑郁患者病情显著改善,而且长期治疗可减少各种抑郁障碍的反复发作。部分抗抑郁药对惊恐发作、焦虑障碍、恐惧症和强迫性障碍也有效。但抗抑郁药物不是兴奋剂,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
第一种抗抑郁药物是20世纪50年代的抗结核药异烟肼,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有严重的肝脏毒性临床使用受限,最终退市。逐步被三环类抗抑郁药取而代之,如丙咪嗪等,之后陆续有数十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上市,在50~80年代成为抗抑郁治疗的一线药物,但仍有较严重的副作用。1972年,第一个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被研制出来,此类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药物。之后一系列安全性较高的新型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临床。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植物药等天然药物用于治疗抑郁,且有较长的历史。
临床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能再摄取抑制剂(SNRIs),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s),5-HT受体阻滞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s),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或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这些药物大多以单胺学说作为抑郁障碍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模型进行研发,所以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