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

在研究正常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现象深入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曾译为变态心理学,因有歧视之嫌建议不再使用,改用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或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

研究内容包括异常心理的发生、演变规律,表现、特点及分类,认知功能、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及预防干预方法等。主要研究五个方面:
①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判别标准。主要是异常心理相较正常心理有何特征,从哪些方面评估和分类等。
②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演变规律。主要从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特征(智力和人格)的表现形式、相互联系、如何转化和移行等方面进行研究。
③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生物学等因素在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理论解释。
④探讨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智能、感知觉、思维等)、人际关系、社会功能等的损害情况。
⑤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预防、干预方法。包括如何早期识别、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异常心理的纠正及治疗方法。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之间存在过渡带,没有明确的界线,两者可以相互移行转化。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①统计学。自从数理统计学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以来,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区分异常和正常心理现象,这也是社会人文科学发展的趋势。把心理状态的某种特质进行量化,统计处理成正态分布曲线,由量而定性。通常来讲,曲线两端是“异常”的,中间是“正常”的。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在智商测试中,曲线左端(低于70分)和右端(高于130分)分别定性为“精神发育迟滞”和“超常”。
②接受性与适应性。人的心理活动要在同一群体所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范围内,与群体接受的标准差别越大,异常程度也越大。社会适应性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是否能够融入新的社会风俗习惯、工作学习环境中去,适应社会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是判别异常和正常的标准之一。
③功能性。正常状态下的心理功能能够保持自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并维持正常的功能,如保持较好的自我照料、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功能。
④感受性。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同生活事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但正常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一定的范围可能就是异常的。如恐惧症患者面对特定的事物或环境时表现为强烈的焦虑情绪感受就是不正常的。
⑤一致性与稳定性。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要与周围处境保持一致,如遇到高兴的事情高兴,遇到悲伤的事情悲伤,如不一致可能就是异常的。如精神分裂症出现情感倒错症状时,遇到悲伤事件却表现出兴奋愉悦情绪。稳定性指随着时间保持恒定的能力。如躁狂症患者注意力极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所吸引,随境转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