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由百日咳鲍德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百日咳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咳嗽末伴有特殊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

病原学

百日咳鲍德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56℃30分钟和日光照射下1小时可致死亡。百日咳外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特异性损伤气管纤毛上皮细胞,使之变性、坏死,导致阵发性痉挛咳嗽等。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5岁以下小儿最易感。潜伏期末1~2天至发病后6周内都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21天,通常为7~10天。前驱期以阵发性咳嗽起病,日渐加重,一般为7~10天。痉咳期出现明显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若无并发症,体温多正常。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痉咳严重时可导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婴儿常不出现典型痉咳,多见咳数声后即发生屏气、发绀,以至窒息、惊厥或心脏停搏。恢复期痉咳逐渐缓解,持续2~3周。婴幼儿可并发细菌性肺炎和百日咳脑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具备以下表现中任何一项为疑似病例:
①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咳嗽。
②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
③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青紫或窒息,多为典型痉咳。
④持续咳嗽两周以上,排除其他原因者;或同时伴有流行病学暴露者,包括3周内接触过百日咳患者,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3个月婴儿或未接种疫苗者。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同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淋巴细胞占50%以上。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从患者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中检测到百日咳杆菌,或患者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本病需与其他病原(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副百日咳杆菌等)引起的百日咳样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儿童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相鉴别。

治疗

临床高度疑似百日咳患者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1个月不推荐选用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唑(磺胺甲􀅁唑-甲氧苄啶),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辅以对症治疗,给予吸氧、湿化气道并吸痰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窒息,痉咳剧烈时可用镇咳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好。已很少见患儿死于窒息、呼吸衰竭和百日咳脑病等情况。

预防

免疫预防接种:中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PT)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4、5个月龄,18~24月龄时加强1剂。一般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发生,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患者和接触者管理:患者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生素治疗后5天,对于未给予及时有效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3周。密切接触百日咳患者后21天内推荐口服抗生素预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