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可同时累及颌下腺和舌下腺。其他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胸腺和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病变。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该病四季均有流行,流行高峰在冬春季节,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易感人群。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腮腺炎病毒抵抗力较弱,在乙醇、甲醇、1%来苏液中经数分钟即可被杀灭,经紫外线照射可迅速死亡。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患者腮腺肿胀出现前7天至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一次感染包括隐性感染之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2~25天,通常16~18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呕吐等前驱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肿痛,逐渐明显。腮腺肿大先出现于一侧,然后另一侧也肿大,也有仅一侧肿大的病例,一般7~10天消退。有时可见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患儿感到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病程10~14天。常见的并发症有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卵巢炎。脑膜脑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于腮腺肿胀前后2周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呕吐、嗜睡、颈强直,少数病例可有昏迷、惊厥。睾丸炎常为单侧,表现为局部疼痛、阴囊肿胀、皮肤发红,即使双侧病变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常伴发附睾炎。卵巢炎发生率低,症状轻。急性胰腺炎多见于年长儿,多发生于腮腺肿胀后数日,主要表现反复呕吐、上腹剧烈疼痛、腹胀,血清脂肪酶升高。感音性耳聋为少见并发症,由听神经损害导致短暂性高频耳聋和永久性非对称性耳聋(1/15000),多为单侧性,年长儿发生率高,大多于发病后10日以内出现。其他少见并发症包括心肌炎、肾炎、肝炎、乳腺炎、血小板减少和关节炎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大,或伴有睾丸炎、卵巢炎和脑膜脑炎等临床症状,做出临床诊断,但非典型病例须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炎或腮腺肿大进行鉴别,包括其他病毒(流感、副流感、腺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引起的一过性症状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以及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或应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症状性腮腺肿大。

治疗

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高热时降温,局部可敷用消肿止痛药。并发睾丸炎者,需卧床休息,用睾丸托带将睾丸位置抬高,局部冷敷,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发胰腺炎者,可暂时禁食,补充能量,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并发脑膜脑炎时,给予脱水剂等治疗。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并发脑膜脑炎者一般无后遗症。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预防

预防接种: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疾病,常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减毒活疫苗对易感人群接种,接种2剂疫苗的保护效果良好。中国儿童通常在1岁以后接种首剂腮腺炎疫苗,4岁时再加强1剂。孕妇禁忌接种。

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和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3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