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疫苗前时代麻疹流行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疫苗后时代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其他季节可有散发。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麻疹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类是麻疹病毒唯一的感染宿主。麻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热、强光、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在日光照射或流通空气中20分钟即失去致病力,56℃30分钟、37℃5日可使病毒灭活。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最为易感。患病后一般可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的潜伏期为6~21天,一般8~12天,接受过被动免疫的病例可延至28天。典型麻疹临床可分三期:
①前驱期。从发热至出疹(3~4日)。起病急,以发热、卡他症状、咳嗽和声音嘶哑等为主要症状,同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此期90%患者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柯氏斑)。
②出疹期。多于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持续3~5天,皮疹自耳后发际逐渐波及额面部和颈部,自上而下顺序蔓延至躯干四肢,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疹间皮肤正常,可融合成片。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声音嘶哑明显,眼结膜红肿、畏光,眼睑浮肿。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亦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③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全身情况改善,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周后消失。
若无并发症,整个病程为10~14天。如感染者体质虚弱,尤其是患有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发生重型麻疹,病死率高。原有结核感染者可因麻疹而致结核恶化播散,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麻疹急性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和脑炎,其中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麻疹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麻疹患者在感染后7~11年可能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见于白种人,发生率为4/10万~11/10万。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各期典型表现如前驱期麻疹黏膜斑,出疹期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出疹顺序和皮疹形态,恢复期退疹顺序以及疹褪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可结合流行病学和疫苗接种史,做出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和血清学抗体检查结果。麻疹需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药物疹、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和肠道病毒感染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治疗

无特异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退热剂不宜大剂量应用,保证足够的热卡和水分。麻疹患儿服用维生素A制剂,有助于降低麻疹病死率。对于继发细菌性肺炎患者,酌情使用抗生素。并发重度喉炎时,酌情给予短程激素治疗。加强护理,保持眼、耳、鼻和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

预后

麻疹预后与患者年龄大小、抵抗力、麻疹病毒毒力及有无并发症有关,2岁以下小儿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体弱、营养差及免疫力低下者。

预防

免疫预防: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中国麻疹疫苗接种程序为8个月初种,1年后加强,4岁再复种。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72小时内接种疫苗,可提供免疫保护或减轻病情。凡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者,暴露麻疹6天内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可制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患者与接触者管理:麻疹患者需要隔离至出疹后4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4天。对于易感的暴露者,需要在暴露后5~21天接受检疫。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