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解剖

眼部的结构。眼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眼睑(eye lid)

分为上睑、下睑,其组织结构及功能一致。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及睑结膜。上、下睑之间称为睑裂,睑裂的大小因人而异。上、下睑交界处构成内眦(鼻侧)外眦。眼睑游离缘称为睑缘,睑缘皮肤与睑板之间有规则排列,向皮肤面弯曲的毛发,是为睫毛。睑板腺在睑缘上开口排列整齐成灰线。睑板皮肤内还包含有汗腺及蔡氏腺(Zeis腺)。眼睑的肌层包括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和穆勒氏肌。眼睑的血供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及泪腺动脉的分支。动眼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司眼睑运动及感觉。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

每只眼球均同时借助6条眼外肌肉协助固定其位置及转动眼位。眼外肌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及上斜肌、下斜肌。其中直肌及上斜肌均起自位于眶尖部位总建环的肌圆锥处,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近眶缘处。4条直肌止于眼球的巩膜壁表面;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和下直肌的附着端距角膜缘的距离依次为5.5、6.9、7.7和6.5毫米。上斜肌前行至眶内上壁间,穿过滑车向后向外返折,附着于巩膜颞上象限赤道后部,是为最长的眼外肌,接受滑车神经支配。下斜肌向后附着于眼球后外部巩膜表面。接受单独神经支配的眼外肌还有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接受动眼神经支配。眼外肌的血供主要由睫状血管系统供应。

眶骨(obital bone)

眼眶为一鸭梨型圆锥状骨腔,尖端朝向颅内。分为眶内侧壁、眶外侧壁、眶顶、眶底和眶尖5个部分。其中眶顶是由一块额骨、两块蝶骨(小翼)组成;眶内侧壁是由三块上颌骨(额突)、四块泪骨、五块筛骨(纸板)和蝶骨(体)组成;眶底是由上颌骨(眶面)、六块颧骨(眶面)、七块腭骨(眶突)组成;眶外壁是由颧骨(眶面)、蝶骨(大翼)组成。位于眶尖部(obital apex region)的视神经孔有视神经及眼动脉穿过,眶上裂(superio obital fissure)有眼静脉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分支及外展神经穿过。

泪道(lacrimal tractus)

包括泪点(lacrimal point)、泪管(lacrimal duct)、泪囊(lacriml sac)及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等结构。泪点位于靠近内眦的睑缘后唇,上、下眼睑各一,眼睑闭合时,下泪点在上泪点颞侧约0.5毫米。泪点为泪管的开口,泪管在上、下睑皮肤先向下,然后转向鼻侧行走约10毫米,此部分泪管由被称为泪小管,其转向处管径略膨大成为泪小管壶腹部。上、下泪小管汇合后成为泪总管并开口于泪囊。也有人泪小管各自开口于泪囊,并没有泪总管结构。泪囊为一膜样囊腔,位于眶内侧壁前下方的泪囊窝里,内眦韧带后方;泪囊的鼻上方为前筛窦。泪囊的顶端为盲端,自上至下长约12毫米。泪囊位置较深在,由眶骨膜包绕,眶骨膜在泪后脊处分为两层,浅层又称泪筋膜包绕于泪囊前。泪囊的下方延续为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泪道的血供源自睑内侧动脉、颌内动脉分支、眶下动脉及蝶腭动脉的鼻支。感觉神经分布有三叉神经、鼻睫状神经的分支;运动神经源自面神经分支。

泪腺(lacrimal gland)

位于眶外上缘内侧额骨泪腺窝内,隔脂肪位于提上睑肌外、外直肌上眶内的空间。泪腺成分叶状外观,排泄管开口于结膜穹隆部睑板缘外侧。泪腺动脉及上颌动脉的眶下支提供泪腺的血供。泪腺由来自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纤维及蝶腭神经节的节后副交感纤维。

结膜(conjunctiva)

结膜分为上皮层及固有层,连接眼睑和眼球,并在眼球上下及外侧反转形成穹隆,根据其部位,又分别被称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结膜与眼球表面附着松散,穹隆部结膜折皱使眼球及眼睑活动自如。

结膜的感觉神经来源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结膜的触觉刺激敏感度仅为中央角膜的1/100。触觉最不敏感的部位在角膜缘周围;结膜触觉最敏感的区域在睑裂周围。当眼睑闭合时,结膜囊的容量约为70微升。

结膜的淋巴管网位于结膜固有层,小而不规则的淋巴管自离角巩缘1毫米处始,走行中相互吻合而在结膜固有层深部形成大的收集管,然后汇入眼睑淋巴管。

结膜血管来源于睫状前动脉分支组成的结膜前动脉及结膜后动脉、角膜缘血管网。

角膜(cornea)

为完全透明的组织,横径平均为10~11毫米,竖径平均约10毫米,与周围的巩膜组织嵌合。角膜为双凹透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7~7.8毫米;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6.8毫米;角膜中央厚度约0.5毫米,周边最厚部分厚约1毫米。角膜由前向后分为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角膜组织中无血管分布。角膜无髓鞘的感觉神经源自三叉神经感觉支,

角膜缘(limbus)

角膜崁入巩膜组织的移行区,最表面为巩膜组织,角膜组织嵌于中央。角膜缘的界限为角膜前弹力层止端与后弹力层止端至巩膜突在眼表的投影,呈约1.75毫米的宽环形区域。角膜缘血管成网状,由睫状前动脉分支供应。

巩膜(sclera)

巩膜覆盖了5/6的眼球表面,为眼球壁的最外层。巩膜由3层交错排列的致密纤维组织组成,呈瓷白色、不透明,其中有神经、血管穿行;巩膜后极部厚约1毫米,眼外肌附着处最薄,约为0.3毫米。巩膜在视神经穿过部,向后延伸包绕视神经成漏斗状,被命名为巩膜管;与角膜交界处巩膜表面环形凹陷,被称为外巩膜沟。巩膜的血管大多分布于外层组织内,围绕视神经部有秦氏环(Zinn’s circle)。神经分布源于睫状长神经。

前房(anterior chamber; AC)

角膜后表面、虹膜及晶体前表面围成的空间,其中的循环液体为前房水。前房中比较重要的结构为前房角(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前房角为前房的周边部分,前壁为角巩膜交界部,后壁为虹膜周边部;两者夹角的顶端被称为房角隐窝(angle recess),是为睫状体的底部。前房角处有小梁网及施莱姆氏(Schlemm)管结构。

虹膜(iris)

属于色素膜组织的一部分,参与组成前房的后壁,虹膜一侧、通常称为虹膜根部与睫状体相连,另一侧游离环为瞳孔(pupil)。虹膜由前向后分为四层,分别为前表面层、虹膜基质层、前上皮与瞳孔开大肌层及色素上皮层。

睫状体(ciliary body)

睫状体是色素膜组织的中间部分,虹膜组织向后的延续。其前界与虹膜根部相联,后界与脉络膜相连部成锯齿状,是重要的临床标志,称为锯齿缘(ora serrata)。睫状体外临巩膜内层,内侧环绕晶状体赤道部。睫状体的剖面呈类三角形,从前向后分为冠部及平坦部。睫状体冠部长约2毫米,表面有40~80个瓦垄状凸起,被称为睫状突(ciliary processes);平坦部(pars plana)长约4毫米。睫状体发出晶体悬韧带至晶体赤道部的前、后囊膜表面,将晶体悬吊于睫状突围成的环状空间中,其间空隙成为房水通路。

睫状体包含的组织由表及里分别为睫状体上皮(包括无色素上皮及色素上皮)、基质、睫状肌和睫状体上腔。基质内结缔组织中有虹膜动脉大环及丰富的无髓鞘神经纤维。

晶状体(lens)

形似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平面之后,睫状体环中,自然状态下,晶体直径9~10毫米,厚4~5毫米,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均值为9毫米,后表面曲率半径为5.5毫米。晶体由囊膜包绕,前囊基底膜下排列单层晶体上皮。晶体细胞自赤道部增殖,向晶体中央生长。晶体内部分为皮质和晶体核两大部分。晶体赤道部借悬韧带(Ciliry zonule)与睫状体相连。晶体悬韧带为透明,无弹性的纤维。

玻璃体(vitreous)

充斥于晶体后、视网膜前的眼球正中,透明、胶状,其中没有血管、神经等结构。玻璃体分为三部分,即玻璃体皮质、玻璃体核部及中央管。玻璃体皮质指玻璃体与眼球壁相邻部分,此部分玻璃体较为浓厚,其中与锯齿缘相邻部,与视盘、黄斑中心凹、大血管表面相邻部均粘连紧密。位于玻璃体核部中心的中央管是一潜在腔隙,有时会见到未退化完全的玻璃体动脉组织。

脉络膜(choroid)

起自睫状体锯齿缘,向后覆盖全部眼球后部分,止于视盘周围。脉络膜附着于巩膜内表面,内层与视网膜紧密相连。脉络膜由外向内依次为脉络膜上腔、基质层(血管层)、毛细血管层及布吕克氏(Bruch)膜。脉络膜由睫状后短动脉分支成层组成,由外向内,管腔逐渐变细成毛细血管,脉络膜基质中富含色素细胞。神经分布来自睫状后短神经。

视网膜(retina)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前端止于锯齿缘,覆盖全部后部眼球内。视网膜分为10层,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与脉络膜紧密相贴,RPE向内依次为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及内界膜。视网膜后极部可见视神经始端即视盘(disc),直径约1.5毫米,中央凹陷部称为视杯;视盘颞侧视网膜有环形锥形薄区,是为黄斑区(macular),中央最薄处为中心凹(fovea)。视网膜内层组织血供来源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外层血供由脉络膜组织提供。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vein system)

它是眼动脉分支,于眶内自球后穿入视神经,经视盘中央分支分布于视网膜内层,通常视网膜中央动脉分为四个主支,分别为颞上、下支及鼻上、下支。视网膜静脉与之伴行,血液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视神经(optic nerve)

视神经是眼球与脑部相连的结构,起自视网膜后极部视盘,至视交叉前角,全长42~47毫米。在眼眶内迂曲走行,可分为四部分:
①眼内段,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成束未离开球壁的部分,约长1毫米。
②眶内段,最长的部分约25毫米。
③管内段,指行于视神经管内部分,长6毫米。
④颅内段,自入颅腔始至视交叉,约长10毫米。视神经的外面是由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续而来的膜包绕。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下间隙前端止于眼球后壁。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分别源自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分支、颅内动脉、软脑膜血管供应。

视交叉(optic chiasm)

视交叉包绕于软脑膜内,前后径为8毫米,横径为13毫米,厚3~5毫米。位于蝶鞍与脑垂体上方,三者间位置相邻但变异较大,视交叉上方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后方为第三脑室,两侧为颈内动脉,外下方并与海绵窦相近。视交叉内为视网膜鼻侧交叉的纤维和源自颞侧不交叉的纤维,外上方是嗅束的内根,后方为乳头体、灰结节。视交叉的血供源自大脑前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后交叉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分支。

视束(optic tract)

视神经从视交叉到外侧漆状体的一段,长4~5厘米。从视交叉后角发出后,走行于灰结节外侧及前穿质内,在中脑的腹面靠近大脑脚。视束的上方有苍白球、内囊及豆状核;下方有颞叶海马回、侧脑室等结构。血供源自覆盖软脑膜的血管网。

外侧漆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外观为马鞍状,其外侧为大脑脚,上方为丘脑枕,后方为豆状核和内囊。是为视束纤维的终止处,为低级视觉中枢,其组织结构包含了脑白质和灰质两部分;外侧漆状体中包含了主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两大类神经元,其中主神经元在此换元。血供源自覆盖软脑膜的血管网。

视放射(optic radiation)

视觉纤维从外侧漆状体到枕叶视皮质之间的部分。血供源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