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

累及角膜的炎症性疾病。

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端,清澈透明不含血管,呈半球形凸起,具有一定的曲率半径和屈光度,是眼睛重要的屈光间质。因角膜暴露于外界,容易受到外伤并有感染的风险,因而角膜炎症较为常见。一旦发生病变会导致角膜混浊和角膜曲率的改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变扩展可能引起角膜穿孔,甚至视力丧失。

根据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角膜炎两大类。其中,感染性角膜炎更为常见,由各种致病菌(如细菌、真菌、病毒和棘阿米巴)感染所致。不同病因的角膜炎在临床表现上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之处,但在治疗上确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鉴别病因对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感染性角膜炎可由致病菌直接感染角膜,也可因结膜、巩膜等临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如结膜炎时可伴有角膜炎。

非感染性角膜病变多由眼部其他部位组织和全身疾病引起,如睑缘炎引发的角膜病变,巩膜炎引起的周边角膜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结核、梅毒等因局部免疫反应而引发角膜的病变。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为眼磨痛、异物感、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眼睑痉挛。检查可见眼睑红肿、睫状充血、结膜水肿、角膜灰白色混浊、病灶边界不清,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角膜溃疡,炎症反应重的患者可并发前房积脓和眼压升高。严重角膜炎可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穿孔形成虹膜前粘连,甚至眼内炎、眼球萎缩而致失明。

细菌性角膜溃疡

以起病急、发展快为特点。一般多有角膜外伤和异物史,然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溃疡形成,伴有慢性泪囊炎、糖尿病、体弱多病抵抗力低下者更易发病。

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一般病变位于角膜中央,呈圆形黄白色混浊灶,边界不清,很快出现角膜组织的溶解并形成溃疡向四周和角膜深部进展,常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前房内有纤维素样渗出,并形成前房积脓。前房积脓通常是无菌的。溃疡进一步进展可形成角膜穿孔,位于旁中央区的穿孔可因房水流出致虹膜堵塞穿孔处,最终形成虹膜前粘连。治疗得当多数穿孔可愈合。但在严重病例,穿孔可导致眼内感染,形成眼内炎或全眼球炎,终致眼球萎缩、视力丧失。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是发展速度更快,来势凶猛的化脓性角膜炎。其特点为潜伏期短,起病快、疼痛剧烈且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角膜病变为黄白色浸润伴周围组织的水肿,很快形成环状角膜溃疡,并有前房积脓,2~3天即可扩展至全角膜脓肿并穿孔。最后形成眼内炎或角膜葡萄肿(即部分或全角膜膨隆)而致失明。

针对细菌性角膜溃疡及时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点眼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在致病菌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选择广谱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每15分钟一次点眼,2小时后改为半小时一次,然后依次递减为1小时和2小时一次。疗效不好的患者应进一步行病因学检查,更换更强效的抗生素如加替沙星等,或根据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局部频繁滴眼,晚上涂抗生素眼膏,严重患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在感染控制后,患者眼部症状会明显减轻,可见角膜上皮逐渐修复、角膜浸润减轻、前房积脓逐渐吸收,此时可加用低浓度激素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减少瘢痕的形成,更好地恢复视力。

病毒性角膜炎

最常感染角膜的病毒为单纯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多在婴幼儿时期,成年阶段多为复发感染,95%的患者无法追溯到初次感染的病史,因此多为隐性感染。病毒性角膜炎很容易复发,诱发因素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大量使用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熬夜、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

易感人群为糖尿病、肿瘤术后应用化疗药、器官或骨髓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等病史。由于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病毒感染有上升的趋势。根据病毒感染的层次不同,病毒性角膜炎分为上皮型、基质型和内皮型。上皮型角膜炎发病初期角膜上皮出现点状小囊泡,呈线状排列,以后小泡破裂且逐渐连接成树枝状,末端膨大呈结节状临床称之为树枝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显示中央为绿色树枝主干,其旁伸出末端膨大的树枝伴有淡绿色着色,病变区角膜感觉减退或消失,经治疗可痊愈,上皮修复,留有云翳。树枝状角膜炎继续进展范围扩大和病变加深可形成地图状溃疡(地图状角膜炎),常合并虹膜睫状体炎。溃疡愈合后可遗留伴有新生血管的斑翳或白斑,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更昔洛韦眼液和凝胶或阿昔洛韦眼液。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溃疡禁用糖皮质激素,以免病毒复制、感染扩散。基质型包括免疫性角膜基质炎和坏死型角膜基质炎,多为反复发作的患者。免疫性角膜基质炎角膜上皮完整,基质层的不同深度可见灰白色浸润灶,边界不清,伴有新生血管长入,角膜水肿增厚,发病时间不同角膜混浊的颜色会有所不同,陈旧病变可伴有脂质沉积呈黄白色外观。坏死型角膜基质炎表现为严重的角膜混浊及组织缺损,角膜融解、坏死脱落形成角膜深层溃疡伴有周围的白色浸润及前房的反应,病变发展快,易出现角膜穿孔。治疗除局部抗病毒药物外还需要全身应用抗病毒药,口服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严重病例可静脉输液。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免疫性角膜基质炎的患者,但在坏死性角膜炎要审慎应用。角膜内皮炎主要表现为眼红、畏光、角膜呈雾状毛玻璃样外观伴有视力下降。半数患者会合并有高眼压和虹膜睫状体炎,眼部检查见角膜水肿,与水肿相对应的角膜后表面可见角膜后沉着物(KP),KP多呈羊脂状或色素羊脂状,角膜水肿严重时KP显现不清,随着水肿的消退KP显示更加明显。严重患者可见角膜内皮斑和前房积脓,治疗原则是全身和局部应用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选择穿透性强的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激素一旦应用不能快速停药,要根据病情缓慢减量。伴有眼压升高者可应用局部降眼压的药物对症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

多与外伤有关,常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起病缓慢,自觉症状较临床表现为轻。病变特点为溃疡色灰白,表面显干燥,轻微隆起,溃疡边界可见稍稍突起的免疫环,其周围可形成伪足或小卫星灶,溃疡表面有干燥的苔被附着,角膜内皮面可见有内皮斑,常伴前房积脓。病程缓慢,随着角膜的坏死和融解最后常穿孔。本病确诊需依靠角膜刮片染色或真菌培养来确诊,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病灶交界处,可直接发现真菌病原体(菌丝)。局部应用抗真菌类药物首选5%那他霉素滴眼液,或0.1%~0.2%两性霉素B溶液频繁滴眼,联合0.5%氟康唑滴眼液,好转后适当减少用药频率,获得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选择其敏感药物治疗,一般选择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病情稳定后,应维持用药1~3个月,以预防复发。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查结果对用药的时间具有指导作用;严重真菌感染(合并内皮斑、前房积脓、可疑眼内炎)者,可在局部用药同时,联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真菌药物治疗;局部可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感染期局部或全身禁用糖皮质激素,以免真菌感染扩散。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上述药物不敏感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同时,选择伏立康唑结膜下或前房内给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棘阿米巴角膜炎

棘阿米巴原虫多存在于污染的水和土壤中,故棘阿米巴角膜炎一般与佩戴角膜接触镜或外伤有关。患者症状明显,常有严重的、不能耐受的眼痛、异物感、流泪伴有视力下降。眼部检查体征不典型,早期可呈现角膜树枝状混浊沿神经走行类似于病毒性树枝状角膜炎,但不伴有末端膨大,中期形成环状角膜水肿伴有KP类似于病毒性盘状角膜内皮炎,因此本病在早中期容易误诊。后期形成环状角膜溃疡、角膜坏死融解甚至穿孔。本病确诊需要角膜刮片或培养查找棘阿米巴包囊,也可应用共焦显微镜在体动态观察角膜内的包囊。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应强调早期、足量、持续及长期用药。常用药物有0.02%~0.04%双氯苯双胍己烷溶液和0.02%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溶液,可辅以氟康唑眼液滴眼。甲硝唑注射液全身静脉滴注及局部滴眼也有抗阿米巴的作用;混合感染应联合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期局部或全身禁用糖皮质激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