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疼痛多位于一侧头部,呈搏动性,可伴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发作前可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患病率为5%~10%。
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药物、内分泌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春期发病,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发作,绝经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或停止。
发病机制
血管学说
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颅内血管收缩导致脑缺血引起先兆症状,颅外血管扩张引起搏动性头痛。但此学说不能解释偏头痛的单侧性特征。
神经学说
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质,产生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CSD),CSD的扩散可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偏头痛先兆症状,如果CSD向脑底面扩展,则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头痛。CSD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症状发生的基础,但不能解释使用血管收缩剂为何能缓解头痛。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认为偏头痛可能是三叉神经节及其纤维损害所引起的。当三叉神经及其纤维受刺激后,可引起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和其他神经肽释放增加,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出现搏动性头痛,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产生局部无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刺激传入性痛觉神经纤维,致使头痛症状加重。研究显示,CGRP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痛觉信息传递,减轻或终止偏头痛发作。
神经递质假说
认为是血栓烷A(thromboxane A; TXA)和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在局部发生平衡障碍所致。TXA是血小板聚集剂,PGI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TXA相对增多引起血小板聚集,五羟色胺释放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发生先兆症状,反之,PGI相对增多引起血小板聚集下降,五羟色胺释放减少,导致颅外动脉扩张,产生头痛。
此外,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离子通道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等,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的相关阐释。
分类
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的分类(2004年):
①无先兆偏头痛。
②有先兆偏头痛。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典型先兆不伴头痛、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和基底型偏头痛。
③常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周期性呕吐、腹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发作性晕厥。
④视网膜性偏头痛。
⑤偏头痛并发症。慢性偏头痛、偏头痛持续状态、无梗死的持续先兆、偏头痛性梗死和偏头痛诱发的癫痫发作。
⑥很可能的偏头痛。很可能的无先兆偏头痛、很可能的有先兆偏头痛和很可能的慢性偏头痛。
临床表现
无先兆偏头痛
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常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额颞部搏动性头痛,少数表现为双侧,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和全身不适等症状。本型偏头痛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较,具有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和发作频率更高等特点。症状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称偏头痛持续状态。
有先兆偏头痛
约占10%,常有家族史,头痛前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视觉先兆,通常表现为暗点、闪光、黑矇,部分有短暂的单眼盲或双眼的一侧视野缺损。其他可有嗜睡、烦躁和偏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少见。先兆症状持续10~20分钟,多数不超过60分钟,先兆症状消失后出现一侧或双侧眶上、眶后或额颞不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易激惹和精神萎靡等。活动能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头痛可明显缓解。一次发作可持续1~3天,发作间歇期正常。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少见,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鉴定出三个致病基因位点,均与离子通道有关。偏瘫可为唯一先兆症状,也可伴有感觉和言语障碍。在先兆症状出现的同时和之后头痛发作,头痛缓解后,偏瘫症状还可持续一至数天。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期,成年后常代之以其他类型的偏头痛。
基底型偏头痛
少见,多见于有偏头痛家族史的女性。先兆症状可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双侧肢体麻木无力、跌倒发作和构音障碍等脑干症状,也可出现闪光、暗点、黑矇和视野缺损等枕叶症状,提示椎-基底动脉缺血。在先兆症状出现同时或之后,头痛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
常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综合征
可视为偏头痛的等位征,包括周期性呕吐、腹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三个亚型。多见于儿童,发作时不伴有头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发生偏头痛。
视网膜性偏头痛
反复发作的单眼一过性视觉障碍,并伴有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并发症
①慢性偏头痛。偏头痛每月发作超过15天,连续3个月或以上,排除药物过量引起的头痛,可考虑为慢性偏头痛。
②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期间可有短暂缓解)的称偏头痛持续状态。
③无梗死的持续先兆。有先兆偏头痛在一次发作中一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持续一周以上,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脑梗死。
④偏头痛性梗死。偏头痛先兆期长时间脑局部血流降低,导致相应区域脑梗死,并为神经影像学资料所支持。
⑤偏头痛诱发的癫痫发作。极少见,要与儿童良性枕叶癫痫相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考虑为偏头痛。如果有阳性家族史更支持诊断。
1.国际头痛协会头痛的诊断标准
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①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②~④项条件;
②未经治疗或治疗失败,每次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
③头痛至少具备下列2项特征:单侧性、搏动性、中至重度头痛和日常活动后头痛加重;
④头痛发作时至少伴有下列1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⑤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①符合下述②~④项的特征,至少发作2次。
②至少具备下列1项先兆,但没有运动障碍: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和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③至少具备下列2项: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个先兆症状持续过程超过5分钟或数个先兆症状接连发生持续过程超过5分钟和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
④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发生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②~④项。
⑤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2.鉴别
①丛集性头痛。多见于青年男性,罕见家族史。头痛通常每年发作1~2次,发病期持续3~6周,有较长的缓解期。发病时间固定,起病突然无先兆,头痛部位多局限于一侧眶部、球后和额颞部,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和霍纳综合征。又称组织胺性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压迫性或紧缩性头痛,常为持续性,很少伴有恶心、呕吐,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使症状加重。又称肌收缩性头痛。
③痛性眼肌麻痹,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眶上裂或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表现为球后和眶周顽固性疼痛,伴有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麻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
治疗
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
急性期治疗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诱发因素。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等综合考虑,可采取阶梯法、分层选药,进行个体化治疗。
轻-中度头痛单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可有效。如无效,可选用偏头痛特异性药物治疗,如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
中-重度头痛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药物治疗,尽快改善症状。
①麦角类药物包括酒石酸麦角胺和双氢麦角碱等。常用复方制剂麦角胺咖啡因(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毫克,无水咖啡因100毫克),先兆或头痛发作时口服1~2片,30分钟后如无效再口服1片。每天用量不超过4片,每周用量不超过12片。
②曲普坦类药物5-羟色胺1B/1D受体激动剂,包括舒马曲坦、左米曲坦、那拉曲坦和利扎曲坦等。舒马曲坦25~50毫克口服或6毫克皮下注射,可有效缓解头痛。左米曲坦为新一代曲坦类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生物利用度高,止痛效果好。左米曲坦2.5~5毫克口服,40~60分钟起效,可维持6小时。部分患者以往头痛发作时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反应良好者,仍可以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缓解伴发症状如止吐可选用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10~20毫克口服或10毫克肌内注射,多潘立酮20~30毫克口服。镇静可选用苯二氮卓类或巴比妥类药物。
预防性治疗
存在下列情况应与患者讨论使用预防性治疗:
①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或学业严重受损(需根据患者本人的判断)。
②每个月发作频率在2次以上。
③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
④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患者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梗死、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亚型。
⑤连续3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6~8次或以上。
⑥偏头痛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
⑦患者的意愿(尽可能少的发作)。
预防性用药原则:
①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②若早期药效不佳,不要轻易放弃,至少观察1~2月。
③获得满意疗效后,通常需要维持治疗6~12个月,然后逐渐减量。
④注意患者的伴发疾病和药物禁忌证。
⑤首选单药,必要时联合用药。
预防性用药方法:偏头痛预防性药物包括: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癫痫药。
①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20~120毫克/天,或美托洛尔100~200毫克/天。
②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阿米替林10~150毫克,睡前服用。
③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5~10毫克,睡前服用。
④抗癫痫药。托吡酯25~100毫克/天,或加巴喷丁300~2400毫克/天,拉莫三嗪25~300毫克/天,对先兆偏头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