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

与基因相关的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损害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

病变累及大脑皮质贝茨(Betz)细胞、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皮质脑干束和锥体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其中部分由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进行性发展、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约10%为家族性,被称为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由X连锁隐性遗传。可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一般40~50岁起病,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的症状体征,一般无感觉和智能障碍,病情进行性加重,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营养支持,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对症处理及良好的护理,利鲁唑可延缓病程、延长生存期。通常平均病程为4年。

脊肌萎缩症

一组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遗传性疾病,多不侵犯上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AIP)与生存运动神经元基因(SMN)和SMA有关。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萎缩,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根据年龄、最大肌肉活动度和生存期,可将SMA分为四型。
①SMA-Ⅰ型(急性型、婴儿型、重型、韦德尼希-霍夫曼病):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病情较重,不能独坐,常伴有呼吸、吸吮和吞咽困难。
②SMA-Ⅱ型(婴儿慢性型):生后6~18个月发病。可获得独坐能力,但始终不能独立行走。一般可存活至10~20岁。
③SMA-Ⅲ型:(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SMA、沃尔法特-库尔贝格-韦三氏综合征)出生18个月后发病,患儿在一定时期内有独立行走能力,可存活至中年。Ⅰ~Ⅲ型为儿童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群体发病率1/6000~1/10000,携带频率为1/40~1/60。
④SMA-Ⅳ型(成人型慢性近端SMA):发病年龄为18~60岁,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性连锁遗传等不同遗传方式,群体发病率0.32/10000,临床表现与SMA-Ⅲ型相似。肌电图及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康复及理疗治疗。

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

一种少见的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引起的以肢体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尚无其发病率的准确统计。呈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年龄跨度大,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均可发病。慢性起病,病程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无感觉障碍,下肢起病常见。肌电图及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

肩胛腓骨肌萎缩症

以肩胛带肌和腓骨肌无力和萎缩为特征的神经肌肉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为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可能和NOS基因异常有关。人群发病率低。临床主要表现为肩胛带肌和腓骨肌无力和萎缩,不同家系其发病年龄和伴随症状都有所不同。血清肌酸激酶(CK)轻至中度增高,肌电图及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无特殊有效治疗。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或肯尼迪病

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多见于成年男性,通常30~50岁起病。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病情缓慢进行性发展,临床上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肌和延髓肌的无力萎缩、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相关症状、轻中度肌酶升高、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为特征。1991年,本病和X染色体脆性综合征一起最早被证实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性遗传病,它有显著的遗传早现现象。无根治方法,一些作用于不同靶点的药物尚待进一步临床观察。产前诊断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预后较好,接近正常生命年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