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

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进行性脊髓空穴样膨胀。

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肉萎缩和传导束性运动、感觉及局部营养障碍。病变累及延髓者为延髓空洞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为脊髓内的缓慢进行性的变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如Chiari畸形)、脑脊液循环的机械性压力改变和继发于肿瘤、脊髓血管病后形成的脊髓积水等有关。

脊髓空洞症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两大类:交通性脊髓空洞症的空腔与脊髓中央管相通,属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液体动力学障碍。反之,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只是脊髓内的囊性扩张,不与脑脊液通路相连。

有研究认为第四脑室出口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脑脊液不能流入脊髓中央管,而脑室中脑脊液波动对脊髓中央管周围血管间隙的冲击,导致中央管扩大和空洞形成。然而脊髓空洞症也可以在没有阻塞时发生。与Ⅰ型Chiari畸形有关的空洞常与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而且空洞内的液体类似正常脑脊液。在许多已知的非交通性病例中,液体则为蛋白性的。

病理

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或后角底部有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

临床表现

发病率25~34/10万,高发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因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脊髓丘脑束)被破坏,故痛、温觉障碍,但深感觉及触、压觉正常,即感觉分离现象,患者常因不知冷、热而损伤手部等部位。空洞多位于脊髓下颈段和上胸段,故影响上肢,出现手部小肌肉的萎缩、无力和相应皮节区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以及支配区的营养性障碍。

若空洞较大累及锥体束,则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随病变扩大,脊髓侧索内胶质细胞增生或皮质脊髓束受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T1节段受累常导致同侧霍纳综合征。有时脊髓空洞中合并出血,则症状可迅速加重。

延髓空洞症多为脊髓空洞症的延续。症状多不对称,累及一侧延髓,可有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单侧体征,累及三叉神经脊髓束和脊束核则可以有交叉性感觉障碍,并累及小脑通路。

诊断

根据病程进展缓慢,单侧或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单侧上肢或手部肌肉萎缩、神经营养障碍以及其他先天缺陷,结合MRI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治疗

取决于引起脊髓空洞症的原因,本病进展缓慢,经放射治疗或口服碘-131后有些症状可获缓解,甚至停止发展。

对继发者可进行减压术和引流术治疗。与小脑扁桃体疝有关的脊髓空洞症有后颅窝减压治疗,包括枕骨下颅骨切除术,上颈椎板切开术及硬脑膜移植替换术等。髓内肿瘤引起的脊髓空洞症主要是切除肿瘤、囊腔减压,可暂时缓解症状。

预后

预后与潜在病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空洞的位置及范围有关。中度至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预后不良,中央型空洞治疗反应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