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肾脏出现疾病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量异常和尿成分异常、排尿异常,还有水肿、高血压等全身性的表现。
正常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尿量为1500~2000毫升/天。成人非生理性24小时尿量减少或增多并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称为尿量异常。包括少尿(<400毫升/天)、无尿(<100毫升/天)、多尿(>2500毫升/天)、尿崩症(>4000毫升/天)和夜尿增多(夜间睡眠时尿量>750毫升或多于白天尿量)。
正常尿液的外观为淡黄透明,其颜色主要来自尿色素,大量饮水稀释后可呈无色透明,限水浓缩后颜色加深。尿色异常有些来自药物、食用色素,还有些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疾病导致尿中出现异常成分而发生颜色改变,需查明原因。其中,红色尿的常见原因为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药物(去铁胺、大黄等),白色浑浊尿常为脓尿、尿中大量结晶或乳糜尿。尿成分异常包括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白细胞尿、乳糜尿、结晶尿和细菌尿等。蛋白尿是指尿液内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增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管型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主要是远端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随尿液排出的病理状态;白细胞尿是指尿液中白细胞数超过正常值范围,清洁中段离心尿沉渣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数>5个;乳糜尿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异常进入导致尿液外观呈乳白色的病理状态;结晶尿是指尿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各异的盐类结晶,尿中结晶主要来自食物、药物和代谢产物,盐类结晶的析出与该物质在尿液中的饱和度和浓度有关;细菌尿是指显微镜检查或定量培养发现尿中存在细菌,真性细菌尿即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
排尿异常包括尿频(每日排尿>8次)、尿急(一旦有尿意须即刻排尿)、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等。其中,尿频、尿急、尿痛称为尿路刺激征,见于尿路感染、尿道综合征、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及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情况。
肾脏疾病经常会同时出现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为综合征。肾脏疾病常见的综合征包括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无症状尿检异常、急性肾衰竭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克/天)、低白蛋白血症(<30克/升)、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肾炎综合征是指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按起病急缓和转归,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周至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和慢性肾炎综合征。无症状尿检异常包括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指轻、中度蛋白尿和/或血尿,不伴有水肿、高血压等明显症状。常见于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间质病变。急性肾衰竭综合征是急性肾损伤的严重阶段,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肌酐在48小时内绝对值升高≥26.4微摩尔/升或者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0.5毫升/(千克·小时),持续超过6小时。急性肾衰竭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含氮代谢产物在血中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慢性肾衰竭综合征是慢性肾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心血管并发症及贫血、肾性骨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