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使相应部位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的现象。

正常人在坐位时,其心尖搏动的位置一般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厘米处,搏动范围直径2.0~2.5厘米,距正中线7.0~9.0厘米。体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可受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正常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向左移2.0~3.0厘米;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0~2.5厘米。肥胖体型者、小儿及妊娠时,其横膈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若体型瘦长(特别是处于站立或坐位),其横膈下移,使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移向内下,可达第6肋间。

病理性因素:有心脏因素(如心脏增大)或心脏以外的因素(如纵隔、膈肌位置改变)。

病理性因素 心尖搏动移位 临床常见疾病
心脏因素
左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右心室增大 向左侧移位 二尖瓣狭窄等
左心室和右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伴心浊音界两侧扩大 扩张性心肌病等
右位心 心尖搏动位于右侧胸壁 先天性右位心
心脏以外的因素
纵隔移位 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 一侧胸膜增厚或肺不张
心尖搏动移向病变对侧 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
膈肌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外侧移位 大量腹水,膈肌抬高
心尖搏动移向内下,可达第6肋间 严重肺气肿等,膈肌下移使心脏垂位

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也受生理和病理情况的影响。生理情况下,胸壁肥厚、乳房悬垂、肋间隙狭窄时心尖搏动较弱,搏动范围也缩小。胸壁薄或肋间隙增宽时心尖搏动相应增强,范围也较大。另外,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时,心尖搏动也随之增强。病理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增加也可使心尖搏动增强(如高热、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左心室肥厚心功能代偿期)。然而,心尖搏动减弱除考虑心肌收缩力下降外,尚应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心肌收缩力下降可见于扩张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他造成心尖搏动减弱的心脏因素有: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由于心脏与前胸壁距离增加使心尖搏动减弱。其他造成心尖搏动减弱的心脏以外的病理性影响因素有:肺气肿、左侧大量胸水或气胸等。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ulse)。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另外,由于重度右室肥大所致心脏顺钟向转位,而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