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细胞形态变异呈镰刀状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血红蛋白(Hb)病。简称SCA。多数患者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少数患者也分布于印度、阿拉伯半岛,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非洲裔人群。当杂合子之间通婚,1/4纯合子概率的子女会发生镰状细胞贫血。
发病机制
正常成人体拥有的血红蛋白A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的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后,形成的异常血红蛋白S(HbS),取代了人体正常血红蛋白(HbA),前者在缺氧状态下间聚集,形成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多聚体,当多聚体达到一定数量时,红细胞由双凹形盘状变成镰刀形。变形后的红细胞僵硬、变形能力差,在微循环中极易遭到破坏发生溶血。
临床表现
患者出生后6个月内血红蛋白主要为胎儿血红蛋白(HbF),故无异常表现,而后HbS永久替代HbF,患者症状体征逐渐出现。通常患者表现为稳定的中等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60~80克/升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严重者可合并肝脾肿大,心、肺功能受损,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受损可进展为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骨骼病变可表现为脊柱变形、骨质疏松、骨质硬化等。眼部病变可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梗塞、视网膜剥离等。镰状细胞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脑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中风。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下肢皮肤慢性溃疡是常见的体征。酸中毒、感染、低氧条件可诱发“镰状细胞危象”,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脾滞留型危象、梗塞型危象、巨幼细胞型危象、再生障碍型危象、溶血型危象5型。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骨关节及胸腹疼痛等),家族遗传史,地域,红细胞镰变实验,Hb分析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包括很多方面。左旋谷酰胺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使用,尤其在5岁前使用可降低并发症。建议每日服用叶酸。从出生至患者5岁,每日服用青霉素以推迟患者发病时间。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更容易感染疟疾,应常规使用抗疟药预防感染。当发生血管闭塞性剧痛时,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对症止痛。针对胸部危象,除给予止痛外,还应适当使用抗生素,吸氧,输血支持治疗,必要时血浆置换。羟基脲可以减少疼痛发生频率,延长患者的寿命。多数患者对慢性贫血耐受,因此输血支持治疗仅在急性期使用,但儿童患者预防性输血可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有望能够治愈该病的方法。骨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以减少疼痛和保持关节活动性为主要目的(包括理疗、关节置换、骨移植等)。为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也可配套心理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