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

约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总数的30%~40%,以t(8;21)、t(15;17)、inv(16)或t(16;16)多见,这三种类型白血病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免疫表型,只有具备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即使原始细胞比例低于20%也可诊断,而t(9;11)、t(6;9)、t(1;22)和inv(3)或t(3;3)的患者诊断时原始细胞需要超过20%。

根据2016年的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分为以下9种类型和2种暂定分类。

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约占AML的5%~12%,年轻患者居多,易合并发生髓系肉瘤。早幼、中幼和成熟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胞质呈均匀的粉红色。细胞遗传学显示t(8;21)(q22;q22)核型异常和/或有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

AML伴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CBFβ-MYH11:约占AML的10%~12%,年轻患者居多,可以髓系肉瘤为首发表现或复发时唯一表现。骨髓各阶段嗜酸粒细胞不同数量增多(有时<5%);早和中幼嗜酸粒细胞颗粒粗大而不成熟、呈紫红色、且密集,成熟嗜酸粒细胞有分叶减少;原始细胞可见奥氏小体。遗传学显示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核型异常和/或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

APL伴PML-RARα:约占AML的5%~8%,中年成人患者较多,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典型APL白细胞常不增高或减少,细颗粒型白细胞数常很高。主要特征:原始细胞为异常的早幼粒细胞,核不规则,常为肾形或双叶形,胞浆颗粒染红或紫红色,密集、粗大,致使核、浆分界不清楚,但也有细胞颗粒纤细、较少,类似单核细胞;奥氏小体常见,有时呈束状。遗传学显示t(15;17)(q22;q12)核型异常和∕或PML∕RARα融因。变异型有t(11;17)(q23;q21)(PLZF∕RARα)或t(11;17)(q13;q21)(NuMA∕RARα)和t(5;17)(q23;q21)(NPM∕RARα)等。

AML伴t(9;11)(p21.3;q23.3);MLLT3-KMT2A: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儿童多见。占成人AML的2%。易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出现髓系肉瘤,及牙龈、皮肤等组织的浸润。主要特征:原始单核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圆,染色质纤细,核仁明显。幼稚单核细胞核迂曲不规则,胞浆弱嗜碱性。遗传学显示位于11q23的MLL与9p22的MLLT3(AF9)易位形成融合基因。

AML伴t(6;9)(p23;q34.1);DEK-NUP214: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通常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多具有AML成熟型或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形态特征。大约1/3的患者原始细胞有奥氏小体。遗传学显示6p23的DEK与9q34的NUP214(CAN)形成融合基因DEK-NUP214。

AML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GATA2,MECOM:最常见于成人。多以贫血就诊,血小板数多正常或升高,外周血和骨髓有不典型的巨核细胞。骨髓常见的改变为骨髓非原始细胞成分多系发育异常,伴有不典型巨核细胞最为常见,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有许多小的(<30μm)单圆核或双核巨核细胞。遗传学显示inv(3)(q21;q26.2),t(3;3)(q21;q26.2)常有继发性核型异常,以7号染色体单体最常见,其次是5q-和复杂核型。

AML伴t(1;22)(p13.3;q13.3);RBM15-MKL1:多数患者发生在出生后的头6个月。大多数病例表现为明显的脏器肿大,特别是肝、脾肿大。原巨核细胞胞体常为大到中等大小,核圆形,胞质嗜碱,常无颗粒,可有清晰的泡状突起或伪足形成。骨髓活检有核细胞数量通常正常或增多,常见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化,导致骨髓干抽。原始巨核细胞表达CD41和/或CD61。更为成熟的血小板相关抗原CD42较少表达。粒系相关抗原CD13和CD33可以阳性。通常不表达CD34、CD45、HLA-DR、TdT及淋巴细胞标志。CD36呈特征性阳性。t(1;22)(p13;q13)是唯一的核型异常。

AML伴BCR-ABL1(暂定类型):WHO2016版新增加的分类,发病率低。AML伴BCR-ABL1阳性与CML急变期鉴别较困难,可根据临床表现、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以及淋巴细胞BCR-ABL的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等多方面进行区别。前期数据显示此类疾病较CML急变期更容易存在抗原受体基因(IGH/TCR)、IKZF1基因和/或CDKN2A基因的缺失。此类疾病预后差,能够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中受益。

AML伴NPM1突变:NPM1突变见于45%~64%的核型。成人AML,女性多见。常表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可有髓外累及,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齿龈、淋巴结和皮肤。AML-M5与NPM1突变有很强的相关性。最显著的免疫表型特征是缺乏CD34表达。AML伴NPM1患者通常为正常核型,然而有5%~15%的AML伴NPM1突变有染色体异常,包括+8和del(9q)。大约有40%的AML伴NPM1也存在FLT3-ITD。若患者携带NPM1突变同时不存在FLT3-ITD突变或ITD突变负荷低,则预后良好,对化疗敏感,5年生存率约60%~70%。

AML伴CEBPA双突变:本病血红蛋白水平较高,血小板计数减少、LDH水平较低及外周血原始细胞数较高。大多数都表现为M1或M2,较少见的病例表现为M4或M5。遗传学显示70%的AML伴CEBPA突变核型正常,22%~33%的患者有FLT3-ITD突变。携带CEBPA双突变的患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60%~70%。

AML伴RUNX1突变(暂定类型):WHO2016版新增加的分类,可见于10%的AML,更常见于老年男性。常见染色体异常包括-7/7q-。RUNX1突变容易合并其他基因突变,包括表观遗传学通路(ASXL1、IDH2、KMT2A和EZH2),剪接体通路(STAG2)、PHF6和BCOR。本病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10%~20%。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