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患者病情资料(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患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发生部位和邪正关系,从而判断、概括出其所患疾病的证候属性;护理人员根据其证候确定护理原则,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对患者实施的相应护理。

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时要认识到“证”和“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患者对感受的痛苦或不适的主观描述,如自述头痛、耳鸣、眩晕、口渴汗出等;体征是指通过客观的观察、检测而得到的关于患者的异常征象,如舌苔黄、脉弦数、下肢浮肿等。“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对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的变化。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本身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证”,而不同“证”有不同“症”的体现。辨证施护通过以症为据,从症辨证,有利于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例如肝火犯肺和肺阴虚的患者都有咳嗽、痰少黏稠或痰中带血的症状,不同的是肝火犯肺者常自述胸胁疼痛,急躁易怒,有眩晕口苦的症状,患者面红目赤,舌苔黄糙等;相比较,肺阴虚者则自述咽喉干燥,患者消瘦乏力、舌红少津、声音嘶哑等。

中医对患者的认识和护理不仅要辨病,还要辨证。一般情况下,异病异症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而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或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工作中需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策略。

同病异护:同一种病,因发病时间、地区和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或者处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则应相应不同。例如同为感冒,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若属风寒感冒,采取避风寒、保暖的护理措施,室温宜偏高,饮食上给予豆豉汤、生姜、红糖等辛温解表之品;若属风热感冒,则室温宜低,宜进食绿豆汤、西瓜、苦瓜等清热生津之品。又如痰证,“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医林绳墨》)。

异病同护:不同的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出现相同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种护理方法。例如遗尿和子宫下垂,实为不同的病,但如果均有中气下陷证,则可以采用相同的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可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以培育中气;给予茯苓粥、薏仁粥等健脾益气之品;针刺百会、关元以补中益气。

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不仅重视疾病的异同,更注重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