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疾病。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弯曲菌(见革兰氏阴性弯曲菌属感染),后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p)。它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Hp感染率可高达90%~100%;且发现与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世界各地均较常见,约半数人口胃内有幽门螺杆菌定植。其感染率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及不同人群间有很大差别。在经济不发达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率较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中检出率高于一般人群。一般一经感染可终身带菌。

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下列疾病的发生有关:
①慢性胃炎。已证明慢性胃炎病人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幽门螺杆菌的数量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呈正比,低胃酸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针对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明显减轻胃炎的病理学变化。以上说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作为新病原菌已达到科赫定律的所有条件。
②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多发生在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的基础上,且发现在溃疡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无溃疡病者。
③胃MALT淋巴瘤和胃腺癌。已证实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有关,并可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痊愈。且发现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腺癌发病率增高。

诊断

通过下列方法进行诊断:
①幽门螺杆菌培养。要求条件较高,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故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通过幽门螺杆菌能产生活性强的尿素酶,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分别依据幽门螺杆菌的改变和检测二氧化碳呼出量,反映胃内尿素酶活性,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快速尿素酶试验及尿素呼气试验均为简便、实用、快速、灵敏、准确的方法。
③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或胃组织切片染色,亦可检出幽门螺杆菌。
④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

治疗方法和方案很多,中国推荐的治疗方案有两种。
①经典三联方案:PPI(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或铋剂+两种抗生素。两种抗生素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中任何两种。
②四联疗法。PPI标准剂量+铋剂+两种抗生素(同“经典三联方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