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牙源性囊肿

由上列牙齿发育障碍或病变突入到上颌窦内形成的囊肿。

病理及分类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包括上颌窦牙根囊肿和上颌窦含牙囊肿。上颌窦牙根囊肿。根尖肉芽肿中央坏死,中心液化形成囊腔,上皮组织覆盖腔壁而成。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有时为柱状上皮,外周为纤维组织,囊液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内含有胆固醇结晶。上颌窦含牙囊肿。停留在牙槽骨中的未萌出牙刺激造釉细胞,使呈增殖性并产生分泌而形成囊肿,牙釉质被包围在囊内,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纤维构成,囊液为棕色或黄色液体,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及脱落的上皮。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

病因

病因不明,但多认为是牙的发育畸形所致。在牙发育过程中,孤立的上皮细胞、釉质细胞堆集起来进入两层造釉上皮之间而形成囊肿或牙滤泡周围的液体渗入牙釉质和造釉上皮之间,使造釉上皮被压向牙冠周围而形成球形囊肿。

临床表现

包括:
①青少年发病居多,早期多无自觉症状。
②囊肿多呈膨胀性生长,当囊肿逐渐增大时可压迫上颌窦内各壁而引起相应症状。压迫前壁可引起患侧面部麻木、酸胀、疼痛;形成面颊部隆起畸形,触诊有破蛋壳感或乒乓球感;压迫鼻腔外侧壁使之向内移位而引起患侧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向下可使口腔前庭、软腭及牙槽突处隆起;向上可使眼球移位而引起视力障碍。
③囊肿无感染时,局部疼痛不明显,如有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炎症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及局部疼痛等。

诊断

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口腔检查常发现有缺牙;部分病人面颊部可见隆起,触之有乒乓球或破蛋壳感;鼻部检查可见鼻腔外壁向内移位等。穿刺抽出黄色液体即可确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诊断。

应与鼻腔、鼻窦肿瘤、牙源性上颌窦炎、成釉细胞瘤相鉴别。一般可根据病史、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及MRI)可做出鉴别。

治疗

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伴有感染先用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的发展,手术多采用鼻内镜下沿上颌窦自然开口进路行窦腔内囊肿切除术。对于牙根囊肿,清除囊壁后若病牙尚稳固,可考虑保留,在术后行根尖切除或根管治疗避免囊肿复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