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对鳃裂未完全退化的组织发育而成的一种先天性疾病。1785年,首次报告了颈侧囊肿,此后名称较多,如鳃裂囊肿、淋巴上皮囊肿等。1932年,首次提出鳃源性囊肿(branchiogenous cyst)这一概念,并广为大家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一部位的管道两端相通则称为鳃源性瘘管,仅一端开口者称为不完全瘘管(或窦道)。两端均无开口,称为囊肿。胚胎第三周时,颈部两侧各出现四或五对斜的圆形鳃弓,平行鳃弓之间有凹沟,称为鳃裂,根据来源不同,分为第一鳃裂囊肿、第二鳃裂囊肿、第三鳃裂囊肿和第四鳃裂囊肿。
病因
主要包括:
①鳃源性学说。由胚胎期鳃裂的残余组织所形成;鳃沟闭合不全;分隔鳃沟与咽囊的闭锁膜破裂;鳃器的发育异常;颈窦存留。
②良性淋巴上皮囊肿学说。认为是一种囊性淋巴结病变或称“良性淋巴上皮囊肿”,此种学说的提出主要因为因囊肿标本大部分有淋巴组织。
③还有学者提出第一、第二鳃弓发育不良和错位与个人在胚胎发育期局部缺血性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以颈部瘘口分泌物、颈部包块、反复感染为主要症状,可伴有颈部压迫感,咽部牵拉感。偶可发生声音嘶哑。囊肿表面光滑,质地软,有波动感。第一鳃裂瘘,多见于婴幼儿内瘘开口于外耳道。外瘘口在下颌角附近,或在耳垂后下部,与面神经总干有密切关系。第二鳃裂瘘口在腭扁桃体窝上后方。瘘道经过舌神经、颈动脉分叉,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下行,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开口于皮肤,形成外瘘口。第三鳃裂内口位于梨状隐窝,在喉上神经内支层面进入梨状窝或食道入口。第四鳃裂极为罕见。瘘口常见于胸锁乳突肌下1/3前缘处,下行可通入胸腔。
诊断
依据病史、局部检查常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术中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主要检查手段包括:
①术前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鳃裂囊肿穿刺抽吸物多为混浊白色乳汁样液体,有时有胆固醇结晶,感染时则有脓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多见鳞状上皮细胞。
②影像学检查。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碘油造影等。CT、MRI可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了解有是否合并感染,如有液性肿块,更可能为鳃源性囊肿。瘘管造影,可了解其行程,对手术彻底切除很有帮助。
治疗
手术最佳治疗方法。急性感染脓肿形成期需切开引流,待炎症控制后方可进行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颈部的重要血管、神经组织。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多与总干伴行,必须解剖面神经,与腮腺组织粘连时行腮腺浅叶或部分深叶切除术。第二、第三鳃裂囊肿及瘘管与颈动脉鞘关系密切,颈内静脉往往紧贴囊肿和瘘管壁。术中必须暴露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再摘除囊肿及瘘管,囊肿过大时先将囊液抽出部分减压后有利于分离。内瘘口处理时靠近咽侧高位结扎瘘口,断端突向咽腔做荷包缝合,减少瘘管复发机会。对开口于梨状窝的鳃裂瘘管(又称为梨状窝瘘)的处理,逐渐兴起的支撑喉镜下内瘘口激光烧灼封闭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种方法极大减小了手术创伤,颈部不留手术瘢痕,并大大降低出血、神经损伤等风险,为梨状窝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鳃源性瘘管(branchiogenous fistula)同鳃源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