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伤害

当儿童少年突然遭受超过其生理耐受阈值的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或辐射能等)总和所导致的身体损伤,或由于缺乏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例如缺氧)而导致的后果。

伤害已成为中国儿童少年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当代世界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伤害的分类

根据导致伤害发生的主观意图,可分为非故意性伤害和故意伤害。
①非故意性伤害:包括交通事故,溺水,中毒,跌落,电击伤,穿刺伤,烫烧伤,爆裂伤,钝器或锐器伤,碰撞或打击伤,医院性伤害,运动伤害,放射性伤害,机械性伤害等。
②故意伤害:包括自杀,自伤,家庭或社会暴力,他伤,虐待,忽视,性骚扰或性侵犯等。

根据伤害发生原因及结果,可分为交通事故,跌伤,溺水或近乎溺水,被下落物击中,打击或与人或钝物撞击敲击伤,锐器伤,窒息,电击伤,烧烫伤,动物致伤,机械伤,中毒,其他等13类。

伤害的流行现状

导致伤害的危险因素,中国研究显示,主要有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龄小、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危险行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环境和非独生子女等。据调查,发达国家有1/3的儿童死亡归因于非故意伤害;在中国,每100名死亡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非故意伤害,并且正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这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给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中国家庭带来极大忧虑。李梦秋等人对中国2010~2015年发表的534篇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儿童意外伤害男性高于女性,家是儿童伤害的多发地,且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与儿童自身、家庭及社会有关。

防治

伤害(特别是意外伤害)是突发事件,但有发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发展规律,通过适当措施可有效预防。其中最具可操作性的模型为Hadean伤害预防十大策略:
①预防危险因素形成,如禁止销售潜在性有害物质;
②减少危险因素含量,如限制车速、限制城市游泳池跳台高度、限制武器使用范围、对有毒物品安全包装等;
③预防已有危险因素释放的可能性,如防止儿童误食药品;
④改变危险因素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将潜在性致伤能量减少至非致伤水平,如司机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
⑤将危险因素在时空上与被保护者分开,如行人走人行道、戴安全帽、穿防护服等;
⑥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保护者隔离,如用绝缘物把电缆与行人隔离;
⑦改变危险因素的性质,如将机动车内的突出尖锐物件改成钝角或软物件;
⑧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抵抗力;
⑨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有针对性措施,预防复发;
⑩使受伤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康复措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