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

通过刮取或刷取的子宫颈脱落细胞,经固定、制片及巴氏染色等流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对细胞进行评价的一种子宫颈癌筛查方法,是检测或预防子宫颈癌的现代细胞学筛查方法。

20世纪20年代末,G.N.帕帕尼古劳(Georgios Nikolaou Papanikolaou,希腊,1883~1962)和A.巴贝(Aurel Babes,罗马尼亚,1886~1961)分别报道了妇科细胞学筛查方法。1941年,G.N.帕帕尼古劳(巴氏)等首先提出了生殖道涂片在子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并在1943年详尽描述了涂片的方法和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细胞学变化,从而开创了宫颈癌筛查的先河。

传统巴氏涂片技术取材是在宫颈外口鳞状交界处,以宫颈外口为中心,将木质铲形小木板轻轻刮取一周,取出刮板,在玻片上向一个方向涂片,涂片经固定、巴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又称巴氏涂片)。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由于巴氏涂片筛查子宫颈癌方法的普及,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至少下降60%以上,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用,但该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如可能采集不到病变部位的细胞、阳性细胞随着取样工具被丢失、涂片背景中常含有大量红细胞、坏死杂质等影响阅片。199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FDA)批准了首个新型的制片技术——薄层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此后,数个液基细胞学制片系统逐渐面市。该方法采用特制的取样器刷取子宫颈脱落细胞,再置入液体固定液中保存,利用计算机控制的过滤技术,几乎可收集到采样器上的所有细胞,并制备出更加清晰的超薄涂片,使得不满意涂片率下降70%~90%,同时取样后的保存液可以长期保存(至少3周以上),而且可以用于HPV等其他微生物的检测。

分类

细胞学诊断的报告方式可分巴氏五级分类和Bethesda报告系统两种。

1.巴氏五级分类法

Ⅰ级:为正常的宫颈上皮细胞。
Ⅱ级:细胞核普遍增大,淡染或有双核,也可见核周晕或胞浆内空泡,一般属良性改变或炎症。
Ⅲ级:主要是核异质,表现核增大,染色加深,核型不规则或双核,核与胞浆比例改变不大,为可疑癌。
Ⅳ级:少量细胞具有恶性改变,核大深染,核型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粗,分布不均,胞浆量少,为高度可疑癌。
Ⅴ级:许多细胞具有典型癌细胞特征,为癌症。

巴氏分级各级之间的区别并无严格的客观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

2.Bethesda报告系统

为使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术语一致并与临床处理密切结合,1988年12月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在马里兰州Bethesda,出版了《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的Bethesda报告系统》(TBS),该系统分别于1991年、2001年、2015年修订。该报告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对涂片的充足性的描述;
②总的分类,如正常或非正常;
③细胞学异常的描述,包括鳞状或腺上皮细胞。
该系统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巴氏五级分类法,已替代巴氏涂片分类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