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区畸形

系一组颅底及枕骨大孔区及上段颈椎的畸形。又称寰枕部畸形。

包括颅底凹陷症、寰枕融合、扁平颅底、颈椎分节不全、寰枢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不仅仅是骨质的畸形,有时还伴有脑脊髓和其他软组织畸形。常见的有脊髓空洞症、蛛网膜粘连、硬脑膜肥厚、硬脊膜束带、枕大池蛛网膜囊肿、脊髓变粗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由于在胚胎发生学上,神经管在此处闭合最晚,所以先天性畸形容易发生在此区。

病理解剖

颅底陷入症:是一种颅底及上颈椎发育畸形,系指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周围的颅底结构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甚至突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后径缩短和颅后窝狭小,因而使延髓受压和局部神经受牵拉。

扁平颅底:是指蝶骨体长轴与枕骨斜坡构成的颅骨基底角变大。基底角是蝶鞍中心点和鼻根部及枕骨大孔前缘连线构成的角度。正常值是123°~143°,超过143°即为扁平颅底。

寰椎枕化:枕骨与寰椎部分或完全融合,寰椎成为枕骨的一部分,引起寰椎旋转或倾斜,颈椎位置上升,枢椎齿状突亦随之上升,重度者可造成延髓或颈髓的压迫。

寰枢椎脱位:由于寰椎韧带或枢椎齿状突发育不良或齿状突分离,寰椎向前、枢椎向后脱位,以至该段椎管管腔狭窄。

颈椎融合:这一病变颈椎数目减少,颈项缩短,颈部运动受限。头颅重心前移使头颅倾斜或旋转。

小脑扁桃体下疝(Arnold—Chiari)畸形:多由于颅后窝中线脑结构在胚胎时期的发育异常,导致延髓下段移入椎管,小脑扁桃体异常延长呈楔形,并向下移位至枕大孔前后唇连线以下3mm以上,往往伴有延髓和第四脑室尾向移位,部分病人伴有脑、脊髓积水。

临床表现

本组畸形多见于青少年,以11~20岁为高发年龄,约占58.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7∶1。病程数月至数年,平均3~4年。通常上述各种畸形多同时并存。颈项短粗,后发际低,面颊不对称。有颈神经根刺激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在脑脊液循环受阻而产生脑积水时,可引起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和视乳头水肿等症状。有眩晕、共济失调、面部感觉减退和视力障碍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脑神经和上颈神经受累症状,表现为枕颈部疼痛、面部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延髓和上颈髓受压症状,可出现偏瘫、四肢瘫、偏侧或四肢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小脑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运动障碍和眼球震颤等。

诊断

X线平片可显示伴发的头颅或颈段椎管畸形,如颅面比例失调、低位横窦、颅后窝小、颅底凹陷、寰枢椎半脱位、寰枕融合等。在X线平片的颅颈侧位像上,自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的后上缘做一连线,如枢椎齿状突超出此连线3毫米以上,即可确诊为颅底凹陷。头颅MRI能清晰显示延髓、颈髓的受压部位和有无小脑扁桃体下疝。

治疗

手术指征与目的
有神经结构受压症状和/或颅内压增高症状时,特别是MRI上显示脊髓空洞(脊髓积水)形成者需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压迫和降低颅后窝压力,维持颅颈交界处稳定。

手术原则
根据延髓-颈髓受压的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减压。凡颅颈交界处不稳定者,应做内固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