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黑矇性痴呆

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又称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台-萨综合征(Tay-Sachs’ diesease)、脑黄斑变性。

本症由W.台于1881年首先描述,1896年B.萨确定本症为家族性疾病,故又称台-萨综合征。其病因是由于溶酶体缺少氨基己糖苷酶(β-N-hexosaminidase),导致神经节苷脂GM2积累,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本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智力缺陷、失明和瘫痪。病程呈逐渐加重趋势,预后不良。

分类

本病根据缺乏氨基己糖苷酶同工酶A、B不同分为婴儿型、Ⅱ型和Ⅲ型。婴儿型由于缺乏同工酶A,Ⅱ型则同工酶A、B都缺乏,Ⅲ型是同工酶A的部分缺乏。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中婴儿型病儿初生时正常,出生后4~6个月出现运动减少,对环境反应减低,不会注视人或物,不会坐,听觉过敏,惊吓反应增强,肌阵挛抽搐出现较早。在发病后3~4个月内病程进展迅速,头围很快增大,大部分患儿眼底黄斑部有樱桃红点,逐渐出现视力障碍。2岁以后完全呈痴呆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最后吃奶及吞咽能力消失,多在3~4岁以前因感染而死亡。Ⅱ型症状与婴儿型相似,还有肝、脾肿大。Ⅲ型多在2~1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协调、抽搐、进行性精神和运动障碍。本病的早期患者血浆内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酸(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显著增高,可达正常值的5倍,已被用于早期诊断可疑性病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