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红细胞形态分析

通过使用普通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来观察血尿患者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异的检测方法。用于鉴别血尿来源,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又称红细胞位相。

研究简史

澳大利亚学者D.F.伯奇和K.F.费尔利于1979年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尿沉渣中有大量变形红细胞,而来源于肾盂、输尿管或膀胱的血尿中的红细胞形态正常。1982年,两人验证了上述结果,认为非均一性红细胞尿来源于肾性出血,而均一性红细胞尿则来源于非肾性出血,并首次提出尿红细胞的形态变异可用于鉴别血尿来源,即“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M.富田等人于1992年对日本的130例血尿样本进行研究,提出将尿中红细胞分为10种,非均一性红细胞(G1~G5)为肾源性,均一性红细胞(N1~N5)为非肾源性。当G1~G5的总和达到尿红细胞总数的15%时即可诊断为肾性血尿。该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截至21世纪初,普遍认为变形尿红细胞是由于肾小球的挤压作用和肾小管内渗透浓度变化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若每毫升尿中变异型红细胞>8000个,特别是G1(棘型红细胞)>5%,对于肾小球源性血尿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也有8%~10%的假阳性和10%左右的假阴性。

操作方法

留取新鲜清洁的随机尿,经离心后取尿沉渣0.5毫升,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红细胞的形态分布,最后根据总变形红细胞率、特定变形红细胞率或变形红细胞种类数来判定血尿来源。

临床意义

总的来说,尿红细胞形态学分析是临床诊断肾源性血尿的一种可靠且实用的检测方法,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本检测方法仍以人工镜检为基础,耗时耗力,易受实验过程影响,对技师要求高。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自动化尿沉渣分析仪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镜检的不足,但尚未达到智能判断的高度,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要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仪器与人工相结合,以确保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