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或其活性作用超常,并不受血容量和血浆渗透压所制约,从而出现细胞内水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尿排钠增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低钠血症最常见原因,占低钠血症的60%。
病因
SIADH的临床和生化特征为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由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AVP)浓度升高,导致自由水的排出降低和尿钠浓度异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抗利尿作用都是继发于高血浆加压素水平,如抗利尿激素V2受体对AVP的敏感性增高或者血浆渗透压的抑制性调节功能部分缺失,这两种情况AVP水平不增加,故现在有部分学者认为抗利尿激素不适当综合征(SIAD)较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更为准确。SIADH能继发于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肺燕麦细胞癌)、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炎症、药物和外科手术,部分病因不明者称之为特发性SIADH。
临床表现
SIADH表现为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症状与ADH分泌量有关,同时取决于水负荷的程度。多数患者在限水时,可无症状。但进水过多时,可出现水潴留和低钠血症的表现。患者无血容量降低的临床表现;尽管体液总量增加,但患者无水肿。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血钠降低的速度和程度有关。当血钠>120毫摩/升时,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当血钠<120毫摩/升时,可出现恶性、呕吐,软弱无力、头痛,肌肉无力和痉挛的等;当血钠<110毫摩/升时,患者可出现肌力减退、腱反射减退、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诊断
①血清低钠血症;
②尿钠增高(>30毫摩/升);
③血浆渗透压降低[<270毫渗/升(mOsm/L)];
④尿渗透压超过血渗透压;
⑤有关原发病或用药史;
⑥血浆AVP升高对SIADH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⑦无水肿,肾功能、肾上腺功能正常。
治疗
①去除病因:原发病治疗非常重要。纠正基础疾病,药物引起者需立即停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感染等疾病引起的SIADH常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而消失;由恶性肿瘤所致的SIADH患者,经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后,SIADH可减轻或消失。
②限制水的摄入:通常认为液体限制是治疗SIADH患者轻中度低钠血症的一线方法,限水后症状即可好转。严重患者伴有神志错乱,可予3%氯化钠输入,待病情改善后即停止高渗盐水的输入。因为血钠升高速度过快,有发生渗透性脱髓鞘作用的危险,主要是脑桥部位损害,称为中枢性脑桥脱髓鞘病变。有水中毒患者,可同时给予呋塞米利尿排除水分,减轻心脏负担,但应注意纠正因呋塞米引起的低钾等电解质紊乱的问题。
③使用抗利尿激素受体拮抗剂减轻水钠潴留,如托伐普坦,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对水的清除,促使血钠浓度增高,是SIADH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其他药物如地美环素、锂盐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少。
预后
SIADH的预后取决于基础疾病。由药物、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性疾病所致者,经过原发病有效治疗后,SIADH常可消除,预后较好。由恶性肿瘤如肺癌、胰腺癌等所致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