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不足(中枢性尿崩),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肾性尿崩),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其特点是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尿。本病以青壮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1。

分类

根据病因的不同,国际上将尿崩症分为四类。
①中枢性尿崩症:又称神经源性或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ADH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应用外源性AVP有效。
②肾性尿崩症:也称为血管紧张素抵抗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ADH作用不敏感所致。对外源性AVP无反应。
③先天性渴感异常尿崩症:由于渴感异常或水摄入过多所致。
④妊娠期尿崩症:特指妊娠期ADH缺乏所致的尿崩症。通常认为是妊娠时的ADH相对不足或胎儿血中的半胱氨酸氨基肽酶增高,使AVP降解增加所致。症状常在妊娠3个月后发生,多在分娩后几周消失或明显好转。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中枢性尿崩患者可急性起病,也可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大多数患者均有多饮、烦渴、多尿,尿色清淡,夜尿显著增多,喜凉饮。如果饮水不受限制,可影响睡眠、消化系统甚至肾脏的病理改变,患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食欲减退,乃至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但体格、智力发育正常。肾性尿崩症的症状相对较轻,尿量波动大,多伴有原发肾脏引起的症状,在原发疾病治愈后症状会减轻或消失。

诊断

对任何一个多尿、烦渴、多饮者,在排除糖尿病后,均应考虑尿崩症的可能,通过血尿渗透压、尿比重测定以及禁水试验可以诊断尿崩症。对于尿崩症的诊断还应达到以下目的:
①确立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
②明确尿崩症的病因;
③对于中枢性尿崩症,应该明确是完全性尿崩症还是部分性尿崩症。

治疗

对各种类型症状严重的尿崩症患者,都应该及时纠正高钠血症,积极治疗高渗性脑病,正确补充水分,恢复正常渗透压。但纠正高渗状态不宜过快,如果原来的高渗透压下降过快,容易引起脑水肿。
①中枢性尿崩症治疗: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首选病因治疗,如不能根除病因,可选择激素替代疗法。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去氨加压素,其利尿作用强而无加压作用,不良反应少,包括口服去氨加压素片剂、鼻腔喷雾吸入剂以及肌内注射剂这三种剂型。
②肾性尿崩症治疗:肾性尿崩症对外源性AVP均无效,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但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控制症状:恰当补充水分,避免高渗和高渗性脑病;使用吲哚美辛、双氢克尿噻可使尿量减少。
③妊娠期尿崩症治疗:妊娠期尿崩症的治疗应区分ADH分泌不足引起的尿崩症和渴感异常引起的尿崩症,后者应用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常可引起水中毒,故最好应测定血中AVP的含量来指导治疗。在尿崩症妊娠中没有必要停用药物治疗,相反应适量增加药物剂量。由于妊娠期尿崩症常随分娩后自然缓解,故分娩后应根据尿量及时调整剂量,避免水中毒的发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