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慢性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肠系膜动脉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壁血栓导致管腔狭窄。
②肠系膜静脉性疾病。腹腔内感染、血液病、血液高凝状态、胰腺炎、外伤、腹腔内大手术等因素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③血管炎性疾病。如各种原因血管炎、放射性损伤等。上述因素导致肠道供血不足,损伤相关组织,从而引起症状和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是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下降。腹痛多于餐后15~30分钟出现,2~3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消失,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呈绞痛或钝痛。可伴有腹泻、便秘、恶心、呕吐、腹胀等。腹部体检可有轻压痛,可有营养不良表现。
血管造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和导管血管造影,是诊断此病最重要的检查,后者主要用于前者诊断有疑问或需要同时行介入治疗者。
诊断
诊断依据有:
①典型表现。如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下降。
②血管造影显示3支血管(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中至少有2支出现重度狭窄、闭塞。
③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
治疗
包括:
①病因治疗。
②药物治疗。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为主,包括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等。
③介入治疗。经导管在动脉狭窄处行气囊扩张、放置支架有助于改善供血。
④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而且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