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使用细胞毒性化学药物和/或放射治疗肿瘤或非肿瘤的原发性疾病(如淋巴瘤、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等),数年后作为晚期并发症出现的急性白血病。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白血病分类更新中将这一类疾病称为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t-MNs),并进一步分为治疗相关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t-MDS)或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t-AML)。治疗相关的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占全部白血病的10%~20%,发病率因患者原发疾病和治疗方案而有所差异,任何年龄都有发病风险。
治疗相关的白血病被认为是细胞毒性治疗引发突变造成的,一些个体可能因影响药物代谢的基因多态性和DNA损伤修复机制而表现出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大部分患者的致病机制未知。研究表明,引起治疗相关白血病的主要因素有:
①烷化剂类药物(如美法仑、环磷酰胺、氮芥、白消安、卡铂等);
②放射治疗,如包括活跃骨髓在内的大范围照射;
③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包括鬼臼毒素类药物(如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抗代谢或者抗微管蛋白类药物。
该类型白血病受累的部位常为外周血和骨髓;多数患者表现出多系细胞发育不良;也未表现出特定的免疫表型。但患者90%以上的白血病细胞都表现出异常核型,细胞遗传学异常常与初始治疗和白血病表现之间的潜伏期相关,70%的患者存在染色体不平衡畸变,主要为全部或部分丢失5号和/或7号染色体,潜伏期通常较长;其余20%~30%的患者存在平衡畸变如11、21号染色体的重排等,潜伏期较短。
这类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受核型异常以及原发疾病的影响,5年生存率不到10%,其中存在5号和7号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预后尤其差,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