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简称vWD。
1926年首先描述,因发现者而得名。患者表现出血管和血小板疾病中所见的表浅出血,出血时间(BT)延长,而家族调查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vWF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循环中以多聚体形式存在,分子量50万~2000万,主要作用为:
①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 b-IX-V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黏附至血管损伤部位。
②作为因子Ⅷ(FⅧ)的载体,具有稳定FⅧ的作用。vWF减少可继发血浆中FⅧ的水平降低。一般说,只有较大的多聚体才有助黏附,而任何大小的多聚体都可结合FⅧ。
vWF的数量可用vWF的抗体-抗原反应来测定,但它的黏附功能现常用瑞斯托霉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来测定。瑞斯托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人们偶然发现,它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其实只是一种凝集现象)可以很好地反映vWF的黏附功能。
根据发病机制,vWD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为vWF量的减少,3型为vWF量显著减少或缺如,2型为vWF质的缺陷。其中2型又可分为2A型(缺乏vWF高分子多聚物,血小板黏附活性降低)、2B型(vWF与GP I b亲和力增加,导致高分子多聚物减少)、2M型(血小板黏附活性降低,但vWF多聚物正常)、2N型(vWF与FⅧ亲和力降低,导致FⅧ活性显著减少)。
临床表现
自幼发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关节、肌肉血肿少见。
多为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过度出血。
在出血程度上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1型vWD患者无自发性出血表现。
有或无出血表现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实验室检查
出血筛选试验:
①全血细胞计数。
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PT)。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筛选检查结果多正常或仅有APTT延长且可被正常血浆纠正。
vWD诊断试验:
①血浆vWF抗原测定(vWF:Ag)。
②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
③血浆FⅧ凝血活性(FⅧ:C)。
vWD分型诊断试验:
①血浆vWF多聚体分析。
②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
③血浆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
④血浆vWF与FⅧ结合活性(vWF:FⅧB)。
诊断
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有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增多史,并符合vWD临床表现特征。
血浆vWF:Ag<30%和(或)vWF:RCo<30%,FⅧ:C<30%见于2N型和3型vWD。
排除血友病、获得性vWD、血小板型vWD、遗传性血小板病等。
治疗
在出血发作时或围手术期,通过提升血浆vWF水平发挥止血效果,并辅以其他止血药物。应根据VWD类型和出血发作特征选择治疗方法。
1-去氨基-8-右旋-精氨酸抗利尿激素(DDAVP):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储备的vWF等机制提升血浆vWF水平。适用于1型vWD,对2A、2M、2N型部分有效,对3型无效,2B型慎用。
替代治疗:适用于出血发作或围手术期的各型vWD患者,以及DDAVP治疗无效患者。选用血源性含vWF的FⅧ浓缩制剂;如条件限制可使用冷沉淀物或新鲜血浆,但存在输血相关疾病传播风险。
其他治疗:
①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抗纤溶药物偶有血栓形成危险,血尿者禁用。齿龈出血时可局部使用。
②局部使用凝血酶或纤维蛋白凝胶对皮肤黏膜出血治疗有辅助作用。
女性vWD患者的治疗:
①伴月经增多的vWD患者。首先需排除其他与月经增多相关的妇科疾病;在前述vWD治疗的基础上,推荐使用含孕激素类药治疗月经增多。
②出血性卵巢囊肿。部分女性VWD患者发生出血性卵巢囊肿或黄体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治疗方法包括vWF替代治疗、抗纤溶药物等,对重症患者需急症手术治疗。术后口服避孕药可预防复发。
③妊娠vWD妇女可正常妊娠,但出血、流产的发生率增高,多发生于妊娠期前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