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又称老年疣、老年斑、脂溢性疣、基底细胞乳头状瘤。较为常见,是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与遗传或长期日晒等因素有关。
病理及分型
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其共同特征是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肿瘤向上生长引起棘层肥厚,而其下缘平坦,一般位于肿瘤两端正常表皮的连线上。棘层肥厚表皮常见两种类型细胞:棘细胞具有正常表皮鳞状细胞外观;基底样细胞较小,大小形态一致,细胞核相对较大。按病理通常可分为6型:
①棘层肥厚型。最为常见,棘层肥厚较明显,角化过度和乳头状瘤样增殖较轻,其中基底样细胞常多于棘细胞。在肿瘤内部有时可见角质囊。该型细胞可含有多量的黑色素。
②角化过度型。又称指状或锯齿状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状瘤样增殖明显,而棘层增生不明显。表皮中棘细胞占大部分,只有少量基底细胞,无黑素增多。
③腺样型或网状型。由基底样细胞的细条索在真皮中分支交织成腺样结构。细胞内常含有大量黑素。
④菌落型。又称巢状型,表皮内细胞呈巢状分布,部分病例巢内细胞较大且有明显的细胞间桥,部分病例则类似小灶性的基底细胞上皮瘤,表现为核小、深染,细胞间桥少见。
⑤刺激型。又称激活型,其特征为较多由嗜酸性扁平鳞状细胞组成的鳞状旋涡,呈洋葱皮样排列。增生的细胞可向下生长,超过正常表皮的连线。
⑥黑素棘皮瘤。又称色素型,少见,整个皮损内见大而多的黑素细胞,树突丰富,含数量不等的色素。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脂溢部位。除掌跖部外,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以面部和躯干多见。皮损一个至数百个不等,多为20~40个。初期损害常为一个或多个扁平的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斑,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以后损害逐渐扩大隆起,色加深可为深褐色或黑色,无光泽,表面粗糙呈疣状,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整个皮损附着在皮肤上,不深入皮下。剥去其痂后呈粗糙、湿润的基底,表面呈乳头瘤样,毛囊角栓是重要的特征之一。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损害可扩大或融合成大块,无自愈倾向。极少恶化,但当中年后皮损的数目迅速增多,受累范围增大,并伴有瘙痒时,应考虑是否为Leser-Trelat征,即伴有内脏恶性肿瘤的脂溢性角化病,又称为多发性发疹性脂溢性角化病。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取皮损做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亢进、棘层肥厚、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内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可以确诊。但有些早期损害似扁平疣;发生于露出部位的损害易与日光性角化病相混淆;色素很深的损害需要与黑素细胞痣鉴别;发生炎症或受刺激的损害可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恶性黑素瘤,可做组织病理检查来鉴别。
治疗
一般不需要治疗。对于瘙痒或有碍美容的损害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铒激光、刮术或手术切除。局部涂搽维A酸类药物,亦能使皮损变平、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