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小袋纤毛虫侵入肠壁引起的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又称小袋纤毛虫病。
病原学
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期。滋养体呈长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50~200)微米×(30~100)微米,寄生在盲肠和结肠,为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体表覆盖紧密的纤毛,虫体前端有凹陷的胞口,与漏斗状胞咽相连,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经体后端的胞肛排泄。人肠内的滋养体很少形成包囊,而猪肠内的虫体可大量形成包囊。
致病部位及传播方式
滋养体随粪便排出后,在外界也能成囊。包囊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40~60微米,随污染的食物经口进入人体,在小肠内脱囊,滋养体逸出并移行至结肠内寄生。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并借自身的机械运动及分泌的透明质酸酶侵入结肠壁,形成溃疡。严重时可形成脓肿,偶可侵入回肠末端。
临床症状
人感染后可无症状,但大多以急性发病,有腹痛、腹泻,每日数次至十多次,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便意急迫,但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的表现),也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轻者不治自愈或转为慢性后呈周期性发作。
诊断及治疗方法
粪便涂片找到虫体即可确诊。甲硝唑、小檗碱、四环素或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