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并导致疾病的一类钩虫。是寄生人体钩虫的主要类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病原学
头尾部均向背侧弯曲,体态呈“c”形,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寄生于小肠内,以口囊和钩齿咬附肠壁。钩虫主要经皮肤感染人体。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与其幼虫——丝状蚴接触后,丝状蚴可钻入体内。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也有经口感染的可能,被吞食的丝状蚴如未被胃酸杀死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生活史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分为宿主体外和体内两个发育阶段,不需要中间宿主。体外发育阶段中,寄生于宿主小肠内的雌雄虫体发育成熟后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25~30℃)、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疏松土壤中,24~48小时内虫卵可孵出第一期杆状蚴。此幼虫以土壤中细菌及有机物为食,48小时内经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5~6天后经第二次蜕皮发育为能够感染宿主的丝状蚴(即感染期蚴)。丝状蚴具向湿、向温特性,在人体皮肤与土壤接触时,受宿主体温刺激而活动增强,接触宿主体表后凭借机械性穿刺与酶的作用,经毛囊、汗腺孔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丝状蚴钻入皮肤后,进入血管或淋巴管,最后到达小肠,经两次蜕皮而发育为成虫。钩虫依靠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于肠黏膜上,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为食。
临床表现
由于其特殊感染方式,十二指肠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由幼虫及成虫两个感染时期所致。幼虫所致症状包括钩蚴性皮炎和呼吸道症状。前者表现为针刺、烧灼和奇痒感,并可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幼虫在肺内移行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表现。成虫利用口囊咬附于肠黏膜上,可造成出血点及小溃疡,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异嗜症”等。宿主因慢性失血而出现贫血表现。婴儿因感染钩虫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营养不良。
诊断
粪便检出钩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治疗
钩蚴性皮炎的治疗可采用皮肤透热疗法,钩虫病的治疗以驱虫为主,常用药物有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等。
预防
预防包括粪便管理、普查普治及个人防护3个环节。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溶液涂于皮肤可用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