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那龙线虫病

由麦地那龙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又称几内亚虫感染。龙线虫病的病原体——麦地那龙线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深部结缔组织及皮下组织,可伸出体外。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皮肤溃疡。由于全球的消灭努力,龙线虫病发病率已大大下降。1986年,非洲和亚洲的20个国家/地区每年估计发生350万例。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之间,报告了53例人类病例。这些病例在乍得最常见,其次是安哥拉和南苏丹。

病原学

麦地那龙线虫是一种大型线虫。雌虫排出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可生活7天,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如人误饮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所污染的水后被感染。感染期幼虫在患者体内移行,并发育成为成虫,并穿过结缔组织朝向皮肤移行。在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和准备排出幼虫前,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移行至皮肤表面时,虫体前端组织溶解,释放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宿主体内,引起变态反应。

临床特点

本病潜伏期8~12个月,受孕雌虫移行至小腿、足或阴囊等处皮下组织,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瘙痒等症状,伴恶心、呕吐、头晕等。虫体在皮下停留1个月后,大量幼虫从虫体前端释放,在局部皮肤表面出现微红色丘疹,继而发展数厘米的水疱。水疱形成时,常伴局部瘙痒和剧烈烧灼感。水疱破裂,变态反应减退,继而脓肿形成。若无继发细菌感染,脓肿逐渐缩小,留下一雌虫伸出缩回的小孔。幼虫全部排完后雌虫死去,被组织吸收或钙化,逐渐痊愈。继发感染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局部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并发急性皮下脓肿,慢性溃疡、蜂窝织炎及败血症,感染消退发生纤维化。

诊治方法

检查溃疡面及幼虫为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方法。感染早期,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免疫血清学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摘除虫体是唯一可靠方法。蠕虫应缠在一根棍子上,每天抽出几厘米。要摘除整个蠕虫,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如果蠕虫被折断或未完全取出,则会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沿蠕虫道膨胀。

预防

人类曾被认为是病原体中唯一已知的宿主。动物(主要是家犬)感染的出现使根除工作复杂化。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的目标已被推到2030年。安全的饮用水供应可以预防感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