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由A组链球菌所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大多先有病变远端皮肤或黏膜的某种病损,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病变蔓延较快,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局部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但全身炎症反应明显。易治愈但常有复发。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有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病变好发于小腿和颜面部,抠鼻、掏耳、足癣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皮损为片状鲜红浮肿性斑片,境界清楚,严重时出现水疱或血疱,自觉疼痛。局部皮温高,常伴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如皮损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者,称复发性丹毒,久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于小腿者,因高度肿胀、皮肤粗糙增厚,亦称象皮腿。在乳腺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除术后由于淋巴淤滞,患侧上肢易患丹毒。

 

诊断

根据丹毒发病急剧、局部红肿、边界清楚,伴有高热及烧灼样疼痛等表现,此病不难诊断。
①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②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
③病原学检测取得感染部位标本行细菌培养,也可行快速抗原检测,其他检查包括抗O抗体等。

临床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接触性皮炎。此病有接触刺激物的病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有明显的瘙痒感,病变边缘较鲜明,无全身症状。
②小腿癣菌疹。损害往往为多片状红斑和小丘疱疹,各片间隔有正常皮肤。有活动性足癣,癣菌试验阳性。
③类丹毒。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的病史,病变通常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斑,不化脓,不易出现水泡,猪丹毒杆菌培养和接种试验阳性。
④蜂窝织炎。本病是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后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患处有触痛及红肿,但边界不像丹毒那样明显,浸润深,中央红肿显著,合并化脓性感染者可有溃破后排除脓液和坏死组织。

治疗

应采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首选青霉素静脉点滴,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局部可外涂10%鱼石脂软膏,或以50%硫酸镁溶液湿敷;也可应用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治疗。对高热、全身症状明显者给予对症处理,可局部作冷敷,外用消炎药。如患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病灶,并给予相应处理。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注意寻找附近有无慢性病灶。患者应注意休息,勿挖鼻;如患小腿丹毒,则应卧床,抬高患肢,积极治疗足癣易诱发丹毒的疾病。

预防

应注意皮肤清洁,及时处理小创口;在接触丹毒病人或换药前后,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与丹毒相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