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病变。
病原学
嗜血杆菌属中常见的菌种。1892年首先从流行性感冒患者鼻咽部分离到,当时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故得名。1933年从流感病人鼻咽分泌液之中成功地分离出流感病毒,才证实流感杆菌并非流感病原菌。流感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呈球杆状、长杆状,少数为丝状,无运动力,黏液型菌株有荚膜,毒力较强,适温37℃,菌落一般为光滑型。大多嗜氧,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广泛寄居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在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新分离的或幼龄菌具荚膜,其菌株毒力较强,在陈旧培养物中由于自溶酶的作用,荚膜消失。该菌的荚膜含多糖抗原,根据抗原的不同,将流感杆菌分为a~f六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其致病力主要来自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而特异的荚膜多糖可中和机体在感染过程中形成的抗体,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还可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活动。此菌抵抗力较弱,50~56℃30分钟即可杀死,对一般消毒药甚敏感,干燥时也易死亡。可引起婴幼儿脑膜炎、肺炎、血流感染等严重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婴幼儿由于免疫力差,感染严重。
临床表现
根据感染部位而异。脑膜炎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75%的病例发生在2个月至2岁婴幼儿,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中60%以上由本菌引起。既往婴幼儿脑膜炎病死率极高,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死率已降为5%~10%。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给治疗带来困难。20世纪末,成人病例有所增加,由2%~3%增加到20%。成年人重症感染主要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变化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成人多有原发病灶,如鼻窦炎、中耳炎和肺炎等。亦可引起成人和儿童的肺炎、急性会厌炎、泌尿生殖系感染及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心包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诊断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相应的化验检查,如脑膜炎时的脑脊液检查为化脓性变化,肺炎的胸部影像学检查,最后可通过在脑脊液、痰、其他分泌物培养见流感嗜血杆菌生长而诊断。
治疗
除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外,主要是病原治疗。此菌对磺胺、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和氯霉素均敏感。对b型荚膜流感杆菌的急性感染,尤其是脑膜炎、会厌炎,曾以氨苄西林为首选,但耐氨苄西林的菌株逐年增加,现多选用氯霉素、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