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轮状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胃肠炎症疾病。
病原学
1973年澳大利亚的R.F.毕晓普和英国的T.H.弗卢特发现了一种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新病毒,因其形态像车轮而命名为轮状病毒。1978年轮状病毒归入RNA病毒类,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科、轮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分为A~J组。A组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胃肠炎最为常见的病原体。
流行病学
A组轮状病毒胃肠炎是婴幼儿很常见的疾病之一。6月龄~2岁婴幼儿尤其易感,而且发病后症状较重。该病全球分布广泛。在没有有效的疫苗使用之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发病率都很高,死亡大多发生在医疗卫生和经济落后的地区。中国在1978年北京秋季婴幼儿胃肠炎患儿的粪中首次发现轮状病毒,1979年确定它是“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报道。气温对此病的流行有影响,在温带以秋冬较多,在热带全年都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中国一些省的矿区曾发生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被确定为B组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发病机制
病毒侵犯小肠绒毛的黏膜上皮细胞,黏膜双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葡萄糖和钠离子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病理改变限于小肠的黏膜组织,涉及范围依病情而定,轻的局限于十二指肠,重的可波及整个小肠。
临床表现
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引起症状。此病起病急,婴幼儿症状较重,大龄儿童及成人症状较轻。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婴幼儿常伴有发热。重症病例的排粪次数一日可超过10次或更多,粪便为蛋花汤样,黄色或黄绿色,无脓血。通常病程1周内疾病自限,不及时治疗,患儿可并发脱水,重者出现休克、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诊断
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粪便为稀水样便,应考虑本病可能。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核酸可以确诊,检出轮状病毒抗原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治疗以饮食疗法和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丢失为主。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