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

由多种核糖核酸病毒感染人体引起多组织器官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蜱和啮齿类动物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面部潮红、结膜充血和出血,可有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损害。严重的可引起休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由黄热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有黄热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热、鄂木斯克出血热。由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沙粒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有拉沙热、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委内瑞拉出血热。丝状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有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披膜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有基孔肯亚热。其中发生在中国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各种出血热的确诊需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多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防止蚊、蜱叮咬及灭鼠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亦可用疫苗预防。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克里米亚-新疆出血热。由布尼亚病毒科内罗毕病毒属病毒引起。本病分布较广,从南部非洲通过撒哈拉地区经中欧、东欧、亚洲直至中国新疆。多种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野兔等均有自然感染。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人被蜱叮咬或接触污染病毒的物体而受染。

潜伏期2~9日,起病突然,有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痛、腹痛、呕吐和稀便。面部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腋下、前胸、软腭和两侧颊黏膜可有出血点。病期3~5日。有鼻衄,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尿血、皮肤大片瘀斑。血压降低。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昏睡、昏迷。末梢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半数病人有蛋白尿。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早期确诊。病程2周恢复。重症病人可以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和休克。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早期可用利巴韦林和高价免疫血清治疗。预防主要为防蜱叮咬和疫苗接种。

埃博拉出血热:由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引起。该病发生于非洲。自1976年以来曾有5次较大规模流行。传染源主要为病人,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呕吐物传播。

潜伏期2~21日,发病急,突然高热、伴有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及极度衰弱,可有呕吐、腹痛、腹泻及便血。病程4~5日后症状加重,持续高热、有谵妄、昏睡、昏迷等神志改变,并可有鼻衄、呕血、便血、咯血、皮肤瘀斑等出血表现。病后六七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末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检测血清IgM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近期感染的诊断。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重症病人多在病程8~9日死亡。主要死因为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尚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