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实AIDS仅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降低人体免疫力造成的临床相,病因未明时的暂用名,并未覆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全过程。主要表现有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发展为艾滋病,表现为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卡波西肉瘤)。艾滋病发病后,病死率极高。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患者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艾滋病疫情。

传播途径

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染源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①性接触传播。其中主要的是同性恋行为(肛门处的黏膜薄易损伤,故肛门性交易传播该病);其次为异性恋行为,如配偶间和嫖娼传播。
②血液传播。通过未消毒的注射器传播,最常见于静脉注射毒品的药瘾者;不规范单采血浆交叉感染;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及血制品也可引起。
③母婴传播。亦很多见。患病的母亲可以在围生期经子宫、产道和哺乳传给婴儿。发病年龄多在20~49岁,男多于女。

病原体

1983年法国学者L.蒙塔尼埃从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有关的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同年,美国学者R.C.加洛也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相同的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HTLV-Ⅲ)。后证明上述病毒即本病病原。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为逆转录病毒,病毒核心为单股RNA,外有包膜。病毒有核心蛋白、包膜蛋白及酶蛋白(包括病毒的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等)三种结构蛋白质。HIV对热敏感,在56℃时30分钟可以灭活。对乙醚、丙酮、0.2%次氯酸钠及酒精等敏感,但对紫外线不敏感。HIV分Ⅰ型和Ⅱ型。HIV-Ⅰ型是流行于世界多数地区的AIDS病原。HIV-Ⅱ型引起的AIDS,主要流行于西非;美国及西欧亦有发现。

发病机理

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CD4+细胞(CD4+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通过病毒包膜上gp120与细胞膜上的CD4分子结合。在辅助受体CCR5、CXCR4协同作用下,HIV感染CD4+细胞,在这些细胞中生长繁殖,并破坏CD4T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总数和CD4+T细胞数明显减少,CD4+/CD8+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表现为各种皮内试验缺乏反应,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出现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由于HIV的核酸与宿主细胞的核酸发生整合,故病毒不易被机体清除。病毒不断复制,形成持久性感染。

临床表现

感染HIV后,多数人不表现症状,只是血清抗体阳性,成为无症状HIV携带者。30%感染者表现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无痛或出现疲乏。这种情况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PGL)。上述二型患者多数长久维持原状,少部分患者可恶化出现极度不适、消瘦、腹泻、盗汗、口腔白斑病、脾肿大等临床表现,称为艾滋相关复合征(ARC),是AIDS前期或轻型AIDS。进一步可发展为AIDS。AIDS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为2周至6个月,通常为1~15年以上。

AIDS可先有发热、疲乏无力、盗汗、消瘦等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机会性感染即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时,寄生于人体的条件致病菌(如卡氏肺囊菌、弓形虫、隐孢子虫、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鸟型细胞内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严重感染。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囊菌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胸痛及呼吸困难等,X射线检查肺部有弥漫性炎症。其次可表现为脑炎及脑膜炎、慢性腹泻及全身性播散性感染,包括肺炎、肝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消化道炎症等。

最常见的肿瘤是卡波西肉瘤,表现为皮肤上的蓝色或褐色结节,多见于下肢,并可引起全身性播散。此外,还可发生伯基特氏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等。

诊断

凡是原因不明的机会性感染(需排除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治疗引起者)及患卡波西肉瘤的患者;或长期发热、消瘦、盗汗、乏力、慢性腹泻伴有不明原因的多处或全身淋巴结慢性肿大者,均应怀疑为本病。若伴有来自AIDS流行地区并有不正当性行为,尤其是同性恋者、药瘾者、血友病患者等,更应高度怀疑本病。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减少,CD4+/CD8+细胞比例小于1,都有辅助诊断意义。进一步可检查抗HIV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检测,可出现假阳性,仅能作为筛选检查。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可进一步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或免疫印迹法检查进行确诊。

还可做血中HIVRNA及P24抗原检测,可作为早期确诊方法。并可作为疗效考核标准。有条件单位可做病毒分离。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机会性感染及卡波西肉瘤等。目前抗HIV的药物: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天定(AZT)、双脱氧胞苷(DDC)、去羟肌苷(DDI)、拉米夫定(3TC)、司他夫定(D4T)等。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地拉韦定、施多宁、萘非雷平等。③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萘非那韦等。由于单一用药,疗效差,病毒迅速产生耐药性而失效。均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又称“鸡尾酒疗法”。从上述三类药物中,挑选2~3种药物联合治疗。其次为免疫调节治疗:有白细胞介素2(IL-2)、胸腺肽、胸腺肽α1等。对机会性感染须针对病原进行治疗,常见的肺囊菌肺炎可采用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甲氧苄啶或戊脘脒治疗。卡波西肉瘤经阿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或放射治疗后可获暂时缓解。

预防

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广泛进行艾滋病传播、防治的卫生宣教,开展正确的性道德教育,禁止不正确的性接触(包括同性恋);严禁吸毒;严格执行输血法,限制及严格管理进口的一切血液制品,血抗HIV抗体阳性者及AIDS高危人群应禁止献血;做好各级医疗机构及涉外宾馆的消毒隔离工作。推广和鼓励应用一次性的注射用具。患者的血、尿、分泌物等应严格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及多肽疫苗,正在进一步试验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