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通气管

通过手术放置在鼓膜上,以使中耳腔与外耳道相通并保持持续通气的小管。又称中耳通气管。通气管置入手术需要在鼓膜上先做一切口,然后将小管放在切口处固定在鼓膜上,操作在局部麻醉下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类型和构造

临床上使用的通气管各式各样,如Armstrong斜型索环管,Paparella型通气管、Goode-T型管、Goode-T型索环管、Shepard哑铃型通气管等各种通气管的名称主要是依据外型和设计者的名字来命名。不论是哪种设计的通气管,都有一个共同的主体结构:中空的小管,小管直径一般在2~4毫米以达到中耳通气和引流的作用。制作通气管使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如早期的陶瓷管,但是由于容易脱落,有的甚至落入鼓室内,已经很少使用。采用最广泛的材料是塑料,如硅树脂和聚四氟乙烯,有质量轻、弹性好和机体耐受性好等优点。也有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如钛金和不锈钢,但价格相对较昂贵,临床使用并不普遍。同时每种类型的小管都会生产大小不同的型号,以适用不同年龄的人群。

功能及临床应用

鼓膜通气管在1954年应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①慢性中耳炎单耳渗出持续6个月以上,双耳发病持续超过3个月。
②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六个月内连续发作3次或一年内发作4次以上,仅推荐采用,证据较弱。
③存在持续的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因素。
④用于预防耳气压伤,特别是针对可能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情况如乘飞机和高压氧舱治疗的。

成人或能够配合的大龄儿童可在局麻下完成鼓膜置管手术,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全麻手术。鼓膜置管手术已经成为儿童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耳漏、遗留鼓膜穿孔和感染是鼓膜置管后的主要并发症。其他少见并发症如中耳胆脂瘤、鼓室硬化、听力损失。鼓膜通气管通常在鼓膜上保留6个月到2年。不同类型的小管因为外形和材质的不同,可留置在鼓膜上的时间也不同,Armstrong管、Paparella typeⅠ管、Collar button管、Reuter bobbin管和Tiny Titans管属于短期留置的,Paparella typeⅡ、Butterfly和T tubes属于可长期留置类型,T-型管最长可留置4年,平均12~14个月。通常情况下随着鼓膜上皮的移行,鼓膜切开处自行愈合,小管自发脱落到外耳道,少部分的病人在置管处遗留穿孔。遗留鼓膜穿孔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穿孔不能自行愈合可能与中耳感染,咽鼓管功能,通气管的类型及置管的位置有关。耳漏是鼓膜置管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部分是中耳炎症渗出通过通气管引流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外源性的感染通过通气管进入中耳所致,因此置管术后防止耳道进水是术后护理常规应该注意的事项。耳漏发生时推荐采用抗生素类的耳滴剂进行治疗。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通气管留置的时间长短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争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