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中耳炎。
病因
此病较多见于小儿。原发的结核性中耳炎很少,大多继发于肺结核、鼻腔结核与咽结核、骨与关节结核及颈部淋巴结结核等。感染途径包括结核杆菌通过血循环、淋巴途径或咽鼓管等感染中耳。
临床表现
主要有:
①耳漏。多为无痛性耳溢液,早期分泌物较稀薄,黄色或淡红色,后期因合并继发细菌感染,分泌物可变成浓稠。
②鼓膜穿孔。早期鼓膜的典型病损为多发性穿孔,如穿孔迅速融合,临床所见均为单个紧张部大穿孔,穿孔边缘可达鼓沟无残边。如无化脓性细菌感染,则鼓室黏膜为灰白色,鼓室和乳突内有大量增生之肉芽。
③听力下降。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并迅速加重,听骨坏死,初为传导性,纯音测听听力可下降至50~60分贝,如病变侵袭内耳则表现为混合性聋。
结核性中耳炎的并发症有:
①耳源性并发症,面瘫或眩晕。
②病变累及面神经时可导致面瘫,累及内耳如半规管可引起眩晕。
③耳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或身体其他部位可发现结核病灶。
④颅内并发症并不多见,偶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
⑤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鼓室及乳突有骨质破坏,内有软组织影,可见死骨形成。
诊断
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所见,结合胸部X线或CT检查及中耳病变活组织检查可确诊,必要时行中耳分泌物涂片或结核菌培养找到结核杆菌亦可做出诊断。应注意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肿瘤及颞骨组织细胞增多症等鉴别。长期慢性无痛性中耳流脓患者应警惕结核性中耳炎。
治疗
早期可采用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控制全身结核病变,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在控制全身情况的同时,凡有死骨形成、耳后瘘管、局部引流不畅或合并面瘫者,应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发生及扩展。在全身情况未好转之前,不宜进行鼓膜修补,但可考虑行鼓室成形术,重建听骨链恢复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