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多见于儿童。

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包括:
①咽鼓管途径最为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期间引发继发感染、婴幼儿哺乳位置不当等。
②外耳道鼓膜途径。因鼓膜外伤、鼓膜置管时的污染,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③血行感染。极少见。

临床表现

本病在鼓膜穿孔前后的临床表现迥然不同。

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耳痛
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排出,疼痛顿减。

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

诊断
根据病史、耳内镜及听力学检查,结合血常规分析,不难对本病做出诊断。但应注意与外耳道疖相鉴别。本病全身症状较重,鼓膜穿孔前可高烧不退,耳痛持续,一旦穿孔便溢液不止,可与分泌性中耳炎鉴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因。

全身治疗
包括:
①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后用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
②应用减充血剂喷鼻,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恢复咽鼓管功能。
③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对于全身症状重者予支持治疗。

局部治疗
包括:
①鼓膜穿孔前。苯酚甘油滴耳剂滴耳,可消炎止痛。
②鼓膜穿孔后。可先用3%过氧化氢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拭干。滴入滴耳剂,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注意滴耳剂应为无耳毒性药物。当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室成形术。
③鼓膜切开术。当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怀疑可能有并发症,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均需行鼓膜切开。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