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外耳道皮肤的良性肿瘤。
病因
多发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中国南方比北方多见,多好发于20~25岁的男性。虽然病因还不明确,但如下情况可能与发病相关,如经常挖耳造成外耳道皮肤反复受损;反复发生的外耳道炎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临床表现
肿瘤较小者可无症状,或者有耳痒等不适感。挖耳等损伤后可能出现耳流血,或挖出肉块样新生物;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耳部堵塞感甚至听力减退,如继发感染则可能出现耳痛或者耳流脓等症状。一般生长缓慢,如短期内突然增大并出现耳痛及易出血症状应考虑恶变。
诊断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做出初步诊断。最终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检查时可见外耳道内棕褐色新生物,多位于外耳道软骨部,多呈桑葚样,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者不带蒂。反复感染或出血后表面会覆盖黑色痂皮,自行脱落后反复结痂。肿瘤较大或者怀疑有恶变者可考虑行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了解肿瘤范围,明确有无中耳乳突受侵犯以及有无外耳道骨质缺损。如怀疑恶变可考虑活检并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
外耳道乳头状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刮除、激光、射频、微波、外涂药物、电灼等。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如果肿瘤残留则容易复发。彻底完整切除病变可以有效地减少复发,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基底部及周围部分正常皮肤。切除后的缺损可以采取皮片移植、耳前或耳后带蒂皮瓣移植来修复,可有效防止外耳道狭窄并加快伤口愈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