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鼻窦脑膜瘤

原发于颅外(异位)的脑膜瘤。

病因

较罕见,约占所有脑膜瘤的2%,应该与伴有颅外/脊髓外蔓延的颅内脑膜瘤向鼻腔鼻窦蔓延的脑膜瘤鉴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原发于残留在颅神经鞘膜的蛛网膜细胞,或来源于异位蛛网膜帽细胞。

临床表现

脑膜瘤生长缓慢,肉眼观为粉红色或灰色,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物。根据组织形态可分为:
①脑膜上皮型脑膜瘤,瘤细胞大,边界清楚,胞浆丰富,淡嗜酸性,细颗粒,有细胞巢,血管丰富。
②朱砂体型脑膜瘤,呈旋涡排列的梭形细胞,中心透明伴有钙化,形成同心层沙粒。
③纤维细胞脑膜瘤,发生于蛛网膜结构。
④脉管型脑膜瘤,海绵状瘤体,血管内覆盖肥大的血管内皮细胞。
⑤骨-软骨母细胞型脑膜瘤,与上皮型相似,间有骨和软骨组织化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恶性脑膜瘤定义为:侵犯脑组织,复发快、转移少。

免疫表型:脑膜免疫组化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但免疫组化结果(CK)阴性(极少数有局灶CK弱阳性)。50%的肿瘤黄体酮受体(PR)阳性,25%肿瘤雌激素受体(ER)阳性。角质酸性蛋白(GFAP)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鼻腔内有鼻息肉样新生物、鼻塞、鼻出血、头痛、恶性、呕吐、癫痫发作、眼球突出、视物不清、上睑下垂以及面部变形等,颅内压高时可以引起昏迷,症状平均持续可达4年。治疗前要重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CT及血管造影有重要价值,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MRI可以了解脑膜瘤是否与颅内结构有关。6%~17%的脑膜瘤可以在颅外,如鼻腔鼻窦、中耳、眼眶或颞下窝被发现。有上述症状者,在未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前,活检或手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本病要与未分化癌、胶质瘤、恶性黑瘤、肉瘤、血管母细胞瘤、骨瘤和囊肿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有包膜,良性,小而局限于鼻腔、鼻窦的肿瘤切除比较容易。与颅内相通且范围较大者,可以颅面联合径路切除。由于大的脑膜瘤常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以及颅神经,不易彻底切除,故复发率可达30%。此外复发也与病理类型有关,故术后要长期随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